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User:Nexus Newton/个人存档/机枪

萌娘百科,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萌娘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Military.png
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军事类条目☆Huu~Ah\(^O^)/
萌娘百科军事相关条目正在建设中,欢迎有编辑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历史军事原型编辑组编辑群:1035855750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Nexus Newton/个人存档/机枪
基本资料
萌属性名称 汉:机枪
英:Machine Gun
德:Maschinegewehr
日:機関銃きかんじゅう
萌属性别称 机关枪
萌属性类别 武器道具
典型角色 晓美焰黑岩射手
相关萌属性 枪械弹链机炮
Folder Hexagonal Icon.svg 拥有此特征的角色

机枪Machine Gun是一种常见的轻兵器。

概述

广义上的机枪指的是一切类型的可以全自动射击的自动武器。而狭义上即传统意义上的机枪,指的是一类压制性的自动武器,主要作用是为步兵等脆弱单位打掩护、防守阵地和载具和对敌方实施压制等。总的来说是一种火力凶猛、可长时间投射火力的一类自动武器。

和所有枪械一样,机枪遵守20毫米枪炮分水岭的原则。因此一些其他的类似的但口径超20毫米的武器,如榴弹机枪,它只是叫这个名字而已,本质上是榴弹发射器而不是,不妨把它归类为一种特殊的炮。

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弹链或弹鼓等大容量供弹具是机枪和冲锋枪、自动步枪等其他自动武器的最大差异,其实不然,大容量供弹具固然能提供更大的弹容,但解决不了枪管散热的问题,因而无法保证机枪的连续射击。真正的机枪应当具备比其他自动武器更好的散热机制,比如气冷机制的重枪管和散热片、水冷机制的水冷套筒等,特别是气冷机枪必须具备枪管快速更换的功能(一些搭载在载具上的气冷机枪如航空机枪可以不需要这个功能)。事实上,很多机枪的弹容甚至还没有超过50发,如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即捷克斯洛伐克的Vz.26轻机枪,弹容只有20发,比现代大部分自动步枪的弹容都要少。

历史

工业革命之前……

机枪的历史,其实就是自动武器或者说连发武器的历史。从前装枪时代开始人们就热衷于探索提升射速的手段,提升了射速就是提升了火力密度,就能更高效地杀伤敌人。

在前装枪时代最常见的战术是“排队枪毙”法,以17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的“线列战术”和明朝沿袭弩兵战法的“三段击”为代表,方法是让一群枪手站成一列,像战列舰排成战列线一样,所有枪手一齐开火,形成厚实的弹幕,以期将敌方压倒,谁倒下了后面的人就往前走填补上队列的空缺。这种战术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

依据这个战术一些工程师开发了多管枪,如明朝出现的三眼铳和迅雷铳、欧洲各国的齐射枪和排放枪等,这些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多管枪的设计理念都是一样的——通过增加枪管数量来模拟线列战术中多枪齐射的效果,由此让很少的士兵也能获得和“排队枪毙”时同样强悍的火力。

这些武器都具有同样的问题:枪管越多,越显笨重,操作起来也越繁琐。因此“排队枪毙”仍然是时代的主流,一直到十九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济世神医加特林

十九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的时代,精密机械的生产加工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由此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对外力驱动的连发枪的探索进一步加深。其中最成功的一个人是美国的一名军医——理查德·乔丹·加特林(1818-1903)(此人从医前是个工程师,发明了小麦播种机、水稻播种机、蒸汽拖拉机和船用蒸汽夯等产品并申请了专利,还设计了一种用于蒸汽船的螺旋桨),大名鼎鼎的加特林机枪的发明者。在1861年,加特林创造性地使用了用摇把带动的机械装置控制多支绕轴旋转的枪管的装填、开闭锁、击发和退壳,使用弹匣、弹鼓或漏斗装填子弹,手摇驱动下射速可达200RPM,同时精度较高,远胜传统的“排队枪毙”。这种旋转式外能源多管枪的工作机制被后人称作加特林原理,但凡使用加特林原理的自动武器都称作加特林机枪(也有放大口径成为机炮的存在)。

有趣的是,加特林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南北双方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死伤惨重、和因为当时医疗技术的局限以及治疗不及时引发各种疾病带来的非战斗减员时感到痛心,所以萌发了研究一种让一个人能顶上一个连的火力的速射武器的念头,目的就是通过增强一方的火力来降低该方的伤亡。加特林:我认为治病救不了美国人……由于这种新奇武器对于当时执着于排队枪毙的领导者们冲击太大,甚至遭到强烈反对,因此最初几年里加特林并未接到任何订单。不依不饶的加特林他带着他的产品四处游走做射击表演,终于用加特林机枪相对于排队枪毙的优异表现说服了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很快加特林机枪在之后的战役中大放异彩。

加特林声名鹊起的同时,在欧美诸国也相继出现各种原理各异的奇特的机枪,如蒙蒂尼机枪、诺登菲尔德机枪、咖啡磨枪等。不过相比加特林机枪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缺陷,最终加特林机枪一统江湖,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诸国普遍配置的机枪。清朝也是加特林机枪众多的海外用户之一,这些高射速、高火力密度的武器在甲午战争中给了日本人以沉痛的打击。

良心烫发马克沁

加特林之后,美国发明家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十九世纪末取得了又一个重大突破——他成功研制了内能源连发枪,也就是无需外力驱动的连发枪。作为后世公认的自动武器之父,马克沁研究了如今的三大最常用自动武器自动原理——导气式、枪机后坐式、枪管后坐式,并选择了枪管后坐式作为他的机枪的工作原理。马克沁设计的机枪采用弹容200~600发的帆布弹带供弹、枪管后坐式自动、肘节式闭锁、水冷散热,射速达到了600RPM,使用大型支架支撑;它比当时的加特林机枪可靠性更佳,而且省却了手摇的操作,更加轻便,更有利于在战场上的机动。不过,马克沁机枪过快的射速不免又一次让保守派产生了对其实用性的强烈质疑,尽管马克沁机枪在非洲殖民地的一些小战役、以及二十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都展现了强大的破坏力,但保守派仍竭力掩饰其威力,大肆吹捧神枪手和高精度手动步枪的价值。当然保守派的大行其道并不妨碍那这些有先见之明的国家领导选择为军队添置这种武器,如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自掏腰包为德军购进了首批马克沁机枪,就连感慨“太贵了不能使用”[1]的李鸿章也弄了5挺回去,并于1888年在金陵制造局实现了国产化。当时这种武器在中国被称为“赛电枪”,而之前的加特林机枪则被称为“格林快炮”。

有趣的是

马克沁本来和大名鼎鼎的白炽灯发明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一样,是个主攻民用产品的发明家,平时着力于发明各种有助于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工具,比如烫发工具、自动捕鼠器和对气体照明灯的改进。然而,在1880年美国市政照明投标中,马克沁被爱迪生设法排挤了出去,他被迫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公司,离开美国前去欧洲。这一赶不要紧,爱迪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间接开启了潘多拉魔盒,马克沁刚到英国不久就转入自动武器的研究工作中并很快取得重大成果,这才有了马克沁机枪等诸多自动武器的诞生。由此可见,在推动自动武器发展的进程中,爱迪生功不可没。爱迪生:怪我咯?

据了解,马克沁曾表示自己在1882年于维也纳见了一个美国朋友,那位朋友劝告他“把你的电学和化学都丢到一边去吧,如果你想赚钱就发明一种能让欧洲人更加方便地自相残杀的武器”,这才使他转向研究自动武器。

马克沁指明了内能源自动武器发展的总路线,后来人便纷纷在这条通往新世界的大道上狂奔而起。但马克沁的后继者们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挑战——马克沁的创造自然是有它的强大之处,但马克沁早已申请专利将其保护,后来者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绕开马克沁的专利、开发新的内能源自动武器运作原理来弯道超车。他们最终也确实搞出了一些东西来,其中有法国哈齐开斯公司出品[2]的哈齐开斯机枪、艾萨克·牛顿·刘易斯的刘易斯机枪、丹麦人让·特奥多·斯考伯的麦德森机枪等。这些机枪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战场上都有所表现,而在此之前的日俄战争中,俄罗斯和日本就分别大量装备并使用了马克沁机枪和哈齐开斯机枪。现在,笨重且慢速的加特林机枪、还有其他同时期的外能源机枪如咖啡磨枪等,都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很快都被军事家们打入冷宫。

至于日本,马克沁机枪无疑比哈齐开斯机枪更具吸引力。哈齐开斯机枪的气冷机制不如马克沁机枪的水冷机制高效,而且射速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日本人对马克沁机枪国产化的尝试并不成功。由于日本工业水平较差,马克沁机枪的日本版“马式重机枪”在测试中被发现可靠度极低,根本无法用于实战。日本很快选择了哈齐开斯机枪,主要就是冲着它的高可靠度而去的。哈齐开斯机枪的结构比马克沁机枪简单许多,自然可靠度也高了许多,而这种简单易生产而且坚实可靠的自动武器正是日本人所需要的。日本版的哈齐开斯机枪“保式重机枪”由此列装部队取代了日本原有的加特林机枪,后来又发展出三年式重机枪、三八式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

从一战打响到二战结束

一战时代,类似马克沁机枪、哈齐开斯机枪这样的大尺寸机枪被用于守卫固定阵地或作为车载、机载及舰载武器使用,被称为重机枪;同时,同时代出现的重枪管自动步枪演变成轻机枪,如刘易斯机枪、麦德森机枪等,作为随步兵机动的支援武器使用。这些机枪都使用和本部队步枪通用的弹药以减轻后勤压力。

间战期,在美国首次出现了口径12.7毫米的重机枪,在当时这种口径的武器具有反装甲能力,可以摧毁轻装甲目标;同时从麦德森轻机枪衍生出的通用机枪理念在德国得到发扬光大。在间战期的欧美,机枪一般分为四个类别:

  1. 轻机枪:使用步枪弹、主要随步兵机动、配两脚架的小型机枪,为步兵班组提供小范围的火力支援
  2. 中型机枪:使用步枪弹、主要用于守卫固定阵地、配大尺寸支架的大型机枪,用于提供更大范围的火力支援
  3. 重机枪:使用口径在12.7毫米以上弹药的机枪,任务与中型机枪基本重合,具有反轻装甲能力
  4. 通用机枪:既可以当轻机枪用也可以当重机枪用的机枪

其中中型机枪和重机枪在中国分别称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另有高射机枪,是专司防空任务的机枪,口径不定。另外,装载于航空平台的机枪称作航空机枪。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间战期受条约辖制不能研发重机枪。德国人的解决方法是研发通用机枪用以同时兼顾轻机枪和重机枪的任务。他们在三十年代拿出了一项较成功的作品MG34,之后在二战时代又打造了更便宜也更实用的MG42,这些都在二战期间给予盟军以深刻的印象,它们的影响在战后一直存在至今。美国和苏联更多地发展了大口径机枪,代表作分别有M2和得仕卡。战后苏联还发展了口径达14.5毫米的大口径机枪,这种使用反坦克步枪子弹的自动武器拥有可媲美20毫米机炮的破坏力。

相较于日行千里的欧美,受制于落后的工业水平,日本在机枪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就是哈齐开斯改改改。虽然说带了点儿日本特色的十一年式轻机枪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把这种问题百出的自动武器拿到战场上无疑是作死行为。这种两脚架过高、不上油不除尘就会卡壳、不能换枪管、重心极度偏左的成本颇贵的自动武器,远不如欧美诸国的同类产品可靠实在。事实是,抗战期间中国的Vz.26轻机枪对于侵华日军而言是个抢手货。他们称Vz.26为“无故障轻机枪”,常常用缴获的Vz.26替换下十一年式,甚至还专门开生产线生产可供Vz.26使用的弹药。并且,后来所出现九六式机枪和九九式机枪的设计上也对Vz.26有所参考。

冷战时代,新的开始

随着冷战时代到来,中口径重机枪逐渐被弃用,大口径重机枪、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统治了这个领域。

为了获得更大的火力密度,工程师着手进一步提升机枪射速。当然,提升射速并不是多大难事,二战时代德国的MG42就已经可以达到1200RPM的射速,而同时代的苏联超级施卡斯机枪更是能达到3000RPM的射速,一战时代德国人卡尔·加斯特发明的加斯特机枪也可以达到1800RPM的射速。但它们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同一个问题——枪管仍然会剧烈发烫,如果是气冷那么散热效率会非常差,但如果用水冷则会使机动性急剧下降。

工程师们选择了一个相当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把古老的加特林机枪又请了出来,装上电机或液压马达来取代手摇驱动,并使用弹链或无链供弹机构供弹,这样也可以获得高射速,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气冷散热的效率。不过这种机枪也只能放在载具上使用,如果手持射击,光是枪本身的质量就让人无法支持,而后坐力更是大得能把人顶飞。当然一般步兵也用不着这么高射速的武器,轻机枪和通用机枪足矣,所以并没有人考虑将电动加特林缩小成单兵款,反正也没那必要(除了个别打.22 LR的玩具枪 )。

对于步兵和装甲兵来说,机枪更多是需要轻便。传统的重机枪因为杀伤力偏低被大口径机枪替代,而轻机枪和通用机枪成为步兵的首选装备。

美国保留了坚实可靠的M2大口径机枪。虽然它存在笨重的缺陷,但对于“车轮上的国家”而言笨重压根儿就不叫缺点,反而能有效提高射击精度。相对地,缺乏载具的中国则研发了尽量轻的89式大口径机枪,质量比M2小了一半,更适合步兵徒步携行。

大众文化

不管是ACG还是电影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里使用机枪的往往大多会是极其彪悍的的角色,(偶尔也有萝莉使用以造成反差萌的形象),不过大多数是大姐头或是猛汉的形象(在80-90年代的电影里面经常会出现拿着机枪扫射敌人的壮汉形象),由于机枪的连续射击以及强大的火力压制,使用机枪的角色通常附有暴力强气等属性。

分类

由于中国军事术语和西方军事术语存在一定差异,混用可能会导致混淆。此处以中国军事术语为准。

轻机枪

Jq2.jpg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管它叫轻机枪Light machine gun,简记为LMG,是相较于通用机枪轻型的一种机枪,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有些国家军队定位为班用机枪。一般用两脚架支撑进行依托射击,也可以端在手里射击。

轻机枪是由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重管自动步枪发展而来,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自动步枪使用当时手动步枪和中型机枪相同的弹药,并且有厚重和长大的枪管,适合高精度和较长时间的连射,其重量在5至10公斤左右。

可以单人携带,是单兵武器中最具杀伤力和威胁力的存在,作战用途广,作用大,其强大的作战能力被很多人所嫉妒,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包括轻机枪在内的机枪手的强大战斗力,也因此机枪手常会成为敌人的针对目标。

同时也因为包括轻机枪在内的机枪手军费开销大所以没有大规模配备。

重机枪

Jq1.jpg

西方人管它叫中型机枪Medium Machine Gun,简记为MMG。按照现代定义,重机枪主要用于控制大片阵地,实施对敌方的火力压制,需要多人操作使用,一般有枪手一名和负责弹药供应和枪管散热的副手两名。在这里,“重机枪”中的“重”字是来体现重机枪的威力和控制范围。

这种机枪使用的一般是步枪弹。在一战时代,这种武器在东西方都叫做重机枪,那是因为M2这个怪物还没有出现。M2出现以后,这些武器就被西方人归类到中型机枪名下,而M2一类的机枪则被中国人称为大口径机枪。

大口径机枪

这是中国人的称呼,西方人管它叫重机枪Heavy Machine Gun,简记为HMG。一般语境下也可以用重机枪代指。

它的始祖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制造的M2勃朗宁机枪,口径为12.7毫米。这类机枪在破坏力和移动能力上相对于使用步枪弹的老式重机枪有了提高,并且被装备在车辆载具,飞机,建筑物和轻型工事内。

与中型机枪也就是老式的步枪弹重机枪相比,大口径机枪具有后者无可匹敌的反装甲能力,在应对轻装甲目标和薄弱掩体时具有更优的杀伤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车辆载具、飞机和防御工事中广泛使用M2机枪;同样的,苏联也在广泛使用DShK重机枪(使用12.7×108弹药)。相对地德军的MG34及MG42两款通用机枪大规模的出现在欧洲战场,虽然它们对步兵的攻击十分有效,但其威力受制于其使用的步枪弹,缺乏像M2那样的反工事和反车辆的能力,这个弱点也在D日攻击以后的战役中体现了出来。

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简记为GPMG,旧称轻重两用机枪,是重机枪的替代者。它既可以装配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比传统的重机枪更灵活更轻便,更有利于提高步兵的机动性。

一般认为最早具备通用机枪性质的武器是一战时代出现在丹麦的麦德森机枪。这种武器可以装上轻便的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不过由于其供弹具是25/30/40发弹匣,弹容不如同时代主流的弹链供弹重机枪,火力持续性较弱,因此更多是被当做轻机枪看待。

间战期在德国出现了MG34通用机枪,它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型通用机枪。不像麦德森机枪,它可以用弹链或75发弹鼓供弹,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可以保证和重机枪相当的火力持续性。德国于二战期间基于MG34又研发了MG42,它具备高射速、高可靠度、低成本的优点,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机枪的巅峰之作之一,这种武器被德国人一直用到战后许多年。到冷战时代通用机枪取代了重机枪的位置,并成为世界范围的主流装备。

特殊分类:外能源机枪

传统的机枪依赖后坐力或发射药燃气推动运转,我们把依靠这两种动力驱动的机枪称为内能源机枪。相对地,外能源机枪则是依赖外部动力驱动的机枪。常见的有加特林机枪、转膛机枪等。

早期的加特林机枪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依靠手摇驱动。其中,口径0.58英寸的可达到200RPM的射速,而口径0.3英寸的可以达到400~900RPM的射速,直到内能源机枪出现之前,没有任何武器可以达到这个射速。早期加特林太过笨拙,不利于机动,而且可靠度也欠佳,在内能源机枪流行起来后就鲜有使用了。

冷战时代为了追求更高射速,工程师将加特林接上电机或液压马达,使之获得1000RPM或高得多的射速,多根枪管依次射击还带来增强散热效果的额外增益。此类武器一般作为车载、机载、舰载武器使用,对于轻装甲目标有极好的破坏力。

转膛机枪则是依靠外力驱动弹膛旋转,有点像外接动力的转轮手枪,可以是和加特林机枪一样的动力。由于只有一根枪管,散热能力相对较差,通常射速比加特林机枪低许多,但更加轻便。如果载具的运载能力不足,可以考虑使用。

特殊设计也可以让加特林机枪和转膛机枪转为内能源驱动,这种设计在苏俄武器中很常见。相对来说,内能枪的头几发会因为没有预热而打偏,因此必须采取长点射,但是不需要专门电池是其优点。

经典枪械
Nuvola apps important blue.svg
如有需要添加的内容,请自行编辑添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勿问为什么没有oo?
  • 美国
    • 加特林手摇机枪既然学医救不了人,那就让对方输得更惨一些吧(滑稽)
    • M1895土豆挖掘机
    • M1917重机枪
    • 勃朗宁M1919枪族
    • 勃朗宁M2HB前者的大口径版本
    • M60兰博快乐枪
    • M134 minigun冒蓝火的加特林
    • LWMMG
    • M249
    • MK46前者的海军改进型
  • 苏联/俄罗斯
    • PM1910俄版马克沁
    • 捷格加廖夫枪族
    • 德什卡ДШК重机枪12.7*108的凶残火力,打起来像同时射击四挺M2HB的[3]劲爆手感,但为什么人气没有M2HB高?.......不得而知
    • RPD
    • RPK枪族
    • PK枪族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的又一得意之作
    • AEK-999拉皮PKM
    • NSV
    • Kord重机枪与德什卡口径相同,但后坐力反馈优于前者
  • 德国
  • 比利时
    • FN MAG马爱国
    • FN Minimi
    • Mk48(
  • 英国
    • 马克沁重机枪自动武器的鼻祖
    • 刘易斯散热筒很有气势
    • 布伦
    • L86A2
  • 法国
  • 中国
    • 民国24年式重机枪(仿MG08)
    • 67-2式通用机枪
    • 80式通用机枪(没有装备部队,但是有北约弹版本)
    • 81式轻机枪
    • 88式备受诟病的跟风产物
    • 89式重机枪持枪者三,前逐一胖
    • 95式轻机枪
  • 日本
    • 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
    • 92式哈奇开斯的日本同人,因其枪管上大量的散热片而被称作“野鸡脖子”
    • 96式轻机枪看似是日版ZB26,但其横闩闭锁结构更类似于火炮
    • 99式轻机枪
    • 62式
  • 原捷克斯洛伐克
    • ZB26抗战功臣
    • VZ52/57
  • 其他国家
    • 麦德森机枪(丹麦)
    • M53通用机枪(南斯拉夫)铁托的撕布机
    • UKM-2000(波兰)PK的北约弹版本
    • NEGEV(以色列)1700刀的激光枪(确信)
    • CETME Ameli(西班牙)
    • 73式通用机枪(朝鲜)看似是ZB-26的延续,但其实是北傀版PKM
    • K3(韩国)
    • Ultimax 100(新加坡)
    • KE7(瑞士)
    • Lahti M24(芬兰)

具有本属性的典型角色

此处仅列举几位具有本萌属性的典型人物作为示例。
Moegirl is watching you.jpg
此处列表只是列举具有本萌属性的几名典型人物(注)作为示例。
请不要向本列表大量添加、罗列人物。
物理超度.jpg

(待补充)

注释

  1. 李鸿章是否说过这句话都存疑,待考证。
  2. 哈齐开斯机枪由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哈齐开斯的学生——奥地利人冯·奥德莱克上尉设计。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N5MV0K-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