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劇畫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劇畫.jpg
20世紀60年代典型的劇畫雜誌封面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劇畫
用語出處 1958年辰巳嘉裕在雜誌《街》上提出
相關條目 漫畫赤本漫畫貸本漫畫

劇畫(日語:劇画)是1958年由漫畫家辰巳嘉裕提出的一種以劇集形式表現的漫畫形式,在20世紀60~70年代風行於日本,是日本青年漫畫發展的起點[1]

簡介

對漫畫少兒化的不滿

隨着赤本漫畫的興起,二戰結束後的日本漫畫主流明顯是針對小學、中學生的低齡向漫畫。在之後貸本漫畫興起時,一批中學畢業後便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也成了租書屋的常客,但內容更低齡化的貸本漫畫顯然不符合他們的需求。儘管貸本漫畫的確出現了裸露的身體與暴力描寫等迎合青年受眾的內容,但隨着閱讀漫畫的一代人年齡的增長與新興貸本漫畫家們對更為寫實的畫風的追求,更為激進的漫畫形式正在醞釀之中。1958年,漫畫家辰巳嘉裕在貸本雜誌《街》上提出了「劇畫」這一觀念,認為劇畫是「嚴肅的、強調劇情的寫實性,以青年以上年齡層讀者為導向的作品」[2],並於次年聯合另外七位貸本漫畫家發表了《劇畫宣言》,這標誌着劇畫這一概念的正式誕生。

發展與逐漸融合

劇畫這一概念提出與廣泛傳播的20世紀50~60年代恰逢手塚治虫轉向動畫創作的時間段,加上手塚治虫拒絕在當時剛創刊的《周刊少年Magazine》上登載作品而導致該雜誌只能通過刊載劇畫來填補空缺,這種與當時流行的漫畫畫風有顯著差異的新興漫畫形式迅速流行起來。而之後隨着日本左翼運動(尤其是赤軍)群體中對這種風格嚴肅而激進的漫畫的推崇,年輕人開始把閱讀劇畫作為一種抵抗官方宣傳口徑與叛逆的標誌。

當然,這種演變是非常危險的。劇畫本身對暴力和色情的描述讓它飽受主流媒體的批評,而1970年由日本赤軍主導的淀號劫機事件中劫機者們的宣言「我們就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更是neta了當時知名的劇畫作品《明日之丈[3],這讓日本社會的主流輿論將劇畫與左翼學生運動聯繫在了一起。在1972年淺間山莊事件後左翼學生運動逐漸消退,而對劇畫的批評也隨之而來,加上青年漫畫雜誌(例如《周刊Young Magazine》)的衝擊,劇畫作為一種獨立的漫畫形式很快消失在了時代洪流中。

儘管如此,劇畫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與對人類陰沉面的描寫被之後的青年漫畫吸收,而漫畫的發展趨勢中背景的寫實化也很明顯地展現出劇畫的特點。可以說,劇畫引領了日本青年漫畫的發展,打破了低齡向漫畫的統治地位,開創了日本漫畫的新時代。

特點

  • 劇畫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極其寫實的畫風。這種畫風也飽受當時社會輿論的批評。
  • 劇畫描寫的內容大多是復仇故事,也有很多劇畫作品的主角復仇後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這種對人性陰暗面的描寫在當時主張幽默諷刺的漫畫中獨樹一幟。
  • 劇畫大量使用粗體的象聲詞與集中線等來突出分格中的描寫對象,這在之後被漫畫界廣泛運用。
  • 在鏡頭運用上,劇畫大量使用俯視視角與漸變分格。

代表作品

  • 青林堂雜誌《GARO》(1964年創刊)
  • 雙葉社雜誌《漫畫ACTION》(1967年創刊)
  • 少年畫報社雜誌《YOUNG COMIC》(1967年創刊,1984年停刊)
  • 小學館雜誌《BIG COMIC》(1968年創刊)
  • 秋田書店雜誌《Play Comic》(1968年創刊,2014年停刊)

參考連結及註釋

  1. 章諦夢 李珏. 戰後日本青年漫畫的發展軌跡.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6, 14. 
  2. 李佳瑤. 日本戰後青少年漫畫發展研究. 中國美術學院學報. 
  3. 実行犯が語る「よど号ハイジャック事件」50年目の新事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