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Bungie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NewVideoGameTopIcon.svg
萌娘百科誠邀您參與完善電子遊戲相關條目☆Kira~
快打開WindowsNSPSXbox,一起進入電子遊戲的世界吧!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專題編輯指南,遊戲條目中請參考條目格式規範封面上傳指引,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Bungie
Bungie logo.png
Bungie Logo
名稱 Bungie
類型 遊戲製作公司
前身 Bungie Software Products Corporation
成立時間 1991年5月
總部地址 美國華盛頓貝爾維尤
(Bellevue, WA)
母公司 微軟遊戲工作室
(2000年-2007年)
索尼互動娛樂
(2022年至今)
主要作品 馬拉松Oni
光環命運
創辦人 Jason Jones
Alex Seropian
相關會社 微軟遊戲工作室動視索尼互動娛樂

Bungie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貝爾維尤(Bellevue, WA)的遊戲製作公司。

歷史

該公司於1991年由一群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的年輕人創立。最早發行的兩部作品,《馬拉松》和《神話》都好評如潮。2000年,Bungie被微軟所收購,為當時尚處於設計階段的初代Xbox(初代Xbox於2001年11月15日於北美發售)與後續機種開發遊戲。其開發的光環系列成為Xbox平台的頂級獨占遊戲。Bungie於2007年10月5日官宣脫離微軟,重新成為獨立遊戲製作公司,並創立了Bungie LLC(但光環系列的智慧財產權歸微軟公司所有)。2010年4月起,Bungie與動視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合作。它們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遊戲是《命運》,一個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PS)。

2019年1月11日,Bungie與動視解除合作。Bungie將繼續運營《命運》系列作品。

2022年2月1日,索尼互動娛樂宣布以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Bungie工作室。同年7月16日,收購完成。

公司創立

20世紀90年代早期,Alex Seropian 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數學學位(因為那個時候這個學校還沒有計算機科學學位)。他製作的第一個遊戲是名為 Gnop! 的 Pong (投幣式桌球街機遊戲) 的仿製版。Gnop! 是免費遊戲,但是仍然有人向 Seropian 付費以索取原始碼。在畢業後他的父親希望他找到一個工作而不是創辦自己的遊戲公司。但是 Seropian 還是在 1991 年創辦了 Bungie,並發布了遊戲 《Operation: Desert Storm》。他從他的朋友和家人獲得資金支持,自己組裝硬體設備。《Operation: Desert Storm》 賣出了 2500 份副本。

在芝加哥大學的人工智慧課上,Seropian 遇到了程式設計師 Jason Jones。Jones 花了很長時間把他自己編寫的遊戲 Minotaur 從 Apple II 計算機平台移植到 Apple Macintosh 上。他們合夥發布了 RPG 遊戲 《Minotaur: The Labyrinths of Crete》 。這個遊戲依賴了在當時不那麼常見的網際網路數據機(貓)和 AppleTalk 連接。這個遊戲賣了約 2500 份副本。儘管不盡如人意,但是給他們帶來風光的未來。這個項目後期的盈利使得他們能夠啟動下一個遊戲項目的研發。

在射擊遊戲 Wolfenstein 3D 的啟發下,Jones 為 Mac 編寫了一個 3D 遊戲引擎。Bungie 的下一個項目原本是 Minotaur 的 3D 重製版本,但是他們發現遊戲並不能很好的利用 3D 視覺效果。除此之外,他們不希望繼續依賴數據機了。於是他們開發了一款新的 FPS 遊戲 《Pathways into Darkness》 。該遊戲在 1993 年發布,獲得了廣泛稱讚。

Pathways 的銷量超過了預期,成為了他們公司的首個商業成功項目。他們從一間單人宿舍搬到了芝加哥城裡的工作室。Seropian 和 Jones 成為了首批全職員工。1994 年 5 月加入的 Doug Sartman 成為了 Bungie 的首個公關負責人。

Marathon, Myth 和 Oni 時代

Bungie 的下一個遊戲大作本以 Pathways into Darkness 為藍圖,但是很快就進化為了一個叫 Marathon 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這個遊戲引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元素——比如火箭跳和一些基於滑鼠的動作控制功能。Pathways 告訴 Bungie 故事設計的重要性,Marathon 也設置了可以讓玩家了解更多關於遊戲裡的科幻內容的電腦終端。員工們在工作室里每天吃一大把披薩,喝無盡杯的可樂,每天工作14小時,用了六個月時間完成了遊戲初稿。

遊戲在 Macworld Expo (一個關於 Mac 和蘋果生態系統的展覽會)展出後,公眾對遊戲的興趣高漲,遊戲訂單蜂擁而至。但是遊戲本體在1994年12月14日才完成。這個遊戲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並獲得了一致好評。這個遊戲也被讚譽為「相對無人知曉但是重要的電腦遊戲歷史的一部分」。

遊戲續作 Marthon 2: Durandal 加入了很多元素,其中多人合作等新功能對 Bungie 後續的遊戲影響深遠。續作於1995年11月24日發布,並取得了比原作更好的銷量。但是當 Bungie 宣布這個遊戲會有 Windows 95 移植版時,很多 Mac 的粉絲很生氣,給 Bungie 發送了一大堆抱怨的郵件。Seropian 察覺到了新市場的價值。移植版遊戲和更大的供應商合作分發。他後來回憶時覺得這些供應商其實並不是那麼可靠。Windows 95 移植版於1996年9月發布。

Marathon Infinity 於次年發布。

Marathon 之後,Bungie 的開發重心從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轉移到了策略遊戲 Myth: The Fallen Lords 上。和其他策略遊戲不同的是,這個遊戲引入了一種叫戰術資源管理的技術。這個遊戲贏得了數項大獎,並形成了線上用戶群體。這個遊戲是 Bungie 第一個在 Mac 和 Windows 同步發行的遊戲。

這個遊戲的成功使得 Bungie 於 1997 年在加州的聖何塞創建了分支機構 Bungie West。Bungie West 只創建了 Oni 這麼一款遊戲。Oni 是一款在 Mac, PC 和 PlayStation 2 上運行的動作遊戲。

光環系列和被微軟收購

1999年,Bungie宣布了下一款遊戲產品Halo。一開始 Halo 被設計為 Microsoft Windows 和 Mac OS 9 所準備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被後來重新成為 Apple CEO 的史蒂夫·賈伯斯在 Macworld Expo 1999 年的 Keynote 上公開展示。

然而在2000年6月19日,E3 2000上 Halo 公開預覽後不久,微軟公司宣布Bungie被他們收購,成為微軟遊戲(現Xbox遊戲工作室)分支的子企業。Halo在不久後成為了Xbox品牌所獨占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系列初作戰鬥進化,後被移植到 Microsoft Windows 與 Mac OS 上),並於當地時間2001年11月15日與初代Xbox一同在北美發售。Bungie 接收微軟收購邀請的原因存在著多種說法。Jones 說:」我不能完全記清這件事情了。我們和別的人談了很多年——甚至是在發布 Marathon 前,動視認真地向我們表達了收購的意願。但是我們接受了 Xbox —— 能和一家嚴肅對待遊戲的公司共事是很好的。在那之前我們擔心別的公司只是想購買 Mac 的移植版,或是沒有詳細計畫。「 在收購十天前加入Bungie的員工 Martin O'Donnell 說穩定的 Xbox 開發平台對 Bungie 來說好處極多。在 Myth II 發布前,有人發現這個遊戲可以清空用戶的硬碟,導致遊戲發售前大量召回。Bungie 因此損失了百萬美元。他回憶稱這次召回導致了一些財務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儘管Bungie不需要依靠微軟的收購來存活下來。Seropian 和 Jones 直到工作室里的其他人同意了收購計畫,才同意與微軟就收購Bungie達成協議。

作為收購的一部分,MythOni 的所有權被雙方對半持有。大部分 Oni 的開發者在 2001 年遊戲發布前都可以在 Oni 這個項目上工作。與之同時,光環:戰鬥進化 (Halo: Combat Evloved)這個項目獲得了極高的稱讚。這個遊戲賣出了650萬份副本,成為了 Xbox 遊戲的王牌之一。

光環系列的成功使得 Bungie 繼續開發了兩部續作。光環2 (Halo 2)在2004年11月9日發售在初代Xbox上(後於2007年移植到 Microsoft Windows 上,遊戲只支持WinVista,且作為全新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時期首次登場的服務:Games for Windows Live (下稱GFWL) 的宣傳遊戲發售),該作首次加入了Xbox Live聯機遊戲支持,在發售第一天賺到了1.25億美元,打破了整個產業的世界紀錄。光環3 (Halo 3),原作三部曲的最後一作,於2007年9月25日在Xbox 360獨占發售,再次打破了銷量紀錄,在 24 小時內賺到了 1.7 億美元。

拆分,從微軟獨立

在2007年10月1日,微軟和Bungie宣布拆分。Bungie成立了獨立的有限責任公司 Bungie LLC。雙方繼續保持發行和市場上的合作關係,光環系列的智慧財產權劃歸微軟所有,與Bungie拆分以後,微軟遊戲工作室內部組建343 Industries接手光環系列的開發與發行。

本來在 E3 2008 上要展出的遊戲被取消。三個月後,Bungie對外發布將開發光環3的擴展續作 Halo 3: Recon (後更名為光環3:ODST)。在 E3 2009 上,微軟和 Bungie 共同宣布了另一個光環新遊戲光環:致遠星的開發,遊戲將於2010年發售,這是最後一個由Bungie所開發的光環系列遊戲。

這個公司繼續擴張,搬到了位於貝爾維尤 (Bellevue)的辦公室,並擁有了165名員工。在2010年4月29日,Bungie和動視(動視暴雪子公司)宣布了發行合作計畫。在 2011年6月30日,Bungie 宣布了幫助獨立開發者發行遊戲的 "Bungie Aerospace" 計畫。他們發行的第一個遊戲是 Crimson: Steam Pirates,由Harebrained Schemes 開發。

在2013年2月17日,Bungie對外發布了將在PlayStation 3, PlayStation 4, Xbox 360平台發售的遊戲 DestinyXbox One版於2014年9月9日發售。

2016年1月27日,Ryan宣布不再擔任公司主席,由從2002年開始擔任首席操作官和執行製作人的 Pete Parsons 接替。

2019年1月11日,Bungie與動視正式解約,Bungie將繼續獨立運營《命運》系列作品。之前在戰網平台的《命運2》玩家數據可以全部轉移至Steam平台。

2019年10月1日,《命運2》正式發售於Steam平台,包含本體和第一年全部DLC內容的免費版將可供玩家免費遊玩。

第二次被收購

在Bungie經歷了被微軟收購,從微軟贖身,和動視簽訂十年期的發行合作協議再跟動視解除合作之後,北京時間2022年2月1日,索尼互動娛樂對外宣布以36億美元(根據官方財報所示,其中24億作為收購資金,12億作為員工留任激勵)收購Bungie,Bungie將成為其旗下獨立子公司,獨立於以往收購其他工作室並使其致力為PlayStation主機推出獨占遊戲內容的PlayStation Studios體系之外,且擁有自主選擇平台開發並銷售遊戲的權利。《命運2》及後續資料片依然將登錄全平台銷售,其中包括Xbox。似曾相識的劇情微軟遊戲CEO菲爾·斯賓塞 (Phil Spencer) 在隨後表示了祝賀,索尼互動娛樂CEO吉姆·萊恩 (Jim Ryan) 接受媒體採訪指出此次收購併非是針對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所做出的回應,在此次收購完成以後,Bungie成為了全世界唯一一個被微軟和索尼收購過的遊戲公司。

2022年5月6日,據國外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正式開始對索尼互動娛樂收購Bungie一案展開詳細調查[1],業界相關人士就此事分析認為,索尼互娛收購Bungie的工作依然會得以通過,但因為FTC的介入,所有手續可能會因此延後半年才能夠正式完成。

2022年7月16日,索尼互動娛樂宣布正式完成對Bungie的收購,作為索尼互動娛樂旗下子公司,加入PlayStation大家庭。[2]根據先前SIE所對外發表的公告,Bungie擁有自主選擇平台發行銷售遊戲的權利。

動視並沒有收購過Bungie

加入索尼互動娛樂以後

北京時間2023年5月25日凌晨,Bungie在PlayStation Showcase 2023年宣布重啟沉寂將近三十年的《Marathon》系列,為沿用原《馬拉松》世界觀設定的線上PVP多人遊戲,由於先前索尼互動娛樂與Bungie簽署的收購協議,Bungie有自主選擇遊戲發售平台並發行遊戲的權利,而且該作也並未公布發售日,它將於未來登陸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5, Xbox Series X/S平台。

《馬拉松》重啟作支持跨平台聯機及存檔保存。

主要作品

名稱 發售時間 遊戲類型 平台
《Gnop!》 1990 體育類 Mac
《Operation: Desert Storm》 1991.11 RTS Mac
《Minotaur: The Labyrinths of Crete》 1992.11 RPG Mac
《Pathways into Darkness》 1993.8 FPS Mac
《馬拉松》 1994.12.21 FPS Mac, Apple Pippin
《馬拉松2:迪朗達爾》 1995.11.24 FPS Mac, Microsoft Windows, Apple Pippin
《馬拉松無限》 1996.10.15 FPS Mac
《神話:The Fallen Lords》 1997.11.25 RTT Mac, Microsoft Windows
《神話2:Soulblighter》 1998.11.30 RTT Mac, Microsoft Windows
《奧尼》 2001.1.29 ACT Mac, 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2
《光環:戰鬥進化》 2001.11.15 FPS Xbox, Microsoft Windows, Mac
《光環2》 2004.11.9 FPS Xbox, Microsoft Windows
《光環3》 2007.9.25 FPS Xbox 360
《光環3:ODST》 2009.9.22 FPS Xbox 360
《光環:致遠星》 2010.9.14 FPS Xbox 360
《命運》 2014.9.9 FPS PlayStation 3, PlayStation 4, Xbox 360, Xbox One
《命運2》 2017.9.8 FPS PlayStation 4, Xbox One, Xbox Series X/S, PlayStation 5, Microsoft Windows, Stadia
《馬拉松》[注 1] 待定 FPS 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5, Xbox Series X/S

注釋

  1. 1994年《馬拉松》的重製版,系列重啟作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