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諾提麗達·諾提勒絲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Nautilida2.jpg
基本資料
本名 諾提勒絲·諾提麗達
別號 船靈、船靈小姐、零丁船靈
髮色 黑髮
瞳色 褐瞳
身高 160cm
體重 43kg
萌點 觸手白絲長者高度近視貧乳
出身地區 海洋
活動範圍 海洋
所屬團體 頭足綱、鸚鵡螺亞綱、鸚鵡螺超目
個人狀態 存活4億年過去了,她的容顏似乎沒怎麼變過
親屬或相關人
潔爾茨基

母親:安可茜麗達·諾提勒絲

諾提麗達·諾提勒絲鸚鵡螺目生物的擬人化萌娘。

簡介

鸚鵡螺目(Nautilida)是鸚鵡螺超目下的一個目,為箭鉤角石目的後代,也是現存的唯一一類角石。僅存一科兩屬六種。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本目生物生存時間為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到現代。

形象

由於是鸚鵡螺娘化,所以諾提麗達的服飾設計有很多來自於鸚鵡螺的特徵,如:

  • 諾提麗達的挎包是鸚鵡螺的氣室。
  • 手上拿著的是懸垂角石超科-管緣角石科的外殼。
  • 裙子上的下垂的絲狀裝飾是以鸚鵡螺的腕為原型的。
  • 衣服為紅白配色,絲襪上有紅色條紋,與鸚鵡螺貝殼的條紋顏色相同。
  • 水手服對應「Nautilus」的原意「水手」。

經歷

起源

志留紀-泥盆紀的大滅絕殺死了大量的角石。

但是,角石也不是全然沒有希望。

與歐蘇茜拉特族人[1]推舉巴可垂蒂達[2]為首領幾乎同一時間,在一個偏遠的角落,巫女安可茜麗達·諾提勒絲[3]生下了一個孩子,她的名字叫諾提麗達•諾提勒絲[4]

安可茜麗達當時不會想到,這個孩子會如此長壽,長壽到能穿過四億年的光陰,從泥盆紀一直到第四紀。

旋殼

諾提麗達喜歡自由的生活,她喜歡四處漫遊,她不滿足於像母親一樣呆在水底。

她開始用從母親那裡遺傳來的創造力為自己設計交通工具。

她設計的第一艘船,是有很多華麗裝飾的、彎曲的「魯托號」[5]

但是,當她乘上這艘船,準備遠航的時候,她才發現,這艘船並不好用,需要改進。

在泥盆紀,她以「魯托號」為原型,設計了另一艘船——「泰諾」號[6]

「泰諾」號保留了「魯托」號的華麗裝飾[7],但是變為了水動力更好的旋殼。

對手

中泥盆紀,安萌妮特[8]出現了,她以驚人的造船速度和更加優秀的水動力學性能,搶去了本屬於諾提麗達和她的家人們的海域[9]

諾提麗達也不再那麼快樂了,她心裡有說不出的憂愁,看著日益老去的父母和親戚,心裡越發焦慮。

她看看以前自己製造的滿是華麗裝飾的船,思考片刻,決定學習安萌妮特樸素且注重實用性的特點[10]

就在這個時候,她製作出了「克萊底·諾提拉」級與「三角」級[11],「三角」級的前期型號與「魯托」號一樣,擁有很多的裝飾,但後期型號卻拋棄了裝飾,更加注重實用性,形狀也改為了更加適合在水中航行而圓形[12],「克萊底•諾提拉」級則與「三角」級的設計相差無幾,採用了更注重水動力學的捲曲形態[13]

其實,她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小項目——早泥盆紀的「愛珀」級也出自她手。「愛珀」級是龐大繁雜的船隊中為數最少的,它們具有光滑,無裝飾的船體,極端位於腹側的進氣管,近乎直立的紋飾[14]。古典氣息濃厚的「愛珀西拉斯」號[15]是為紀念母親安可茜麗達而設計,它具有彎曲甚至直的船體,船體表面有少量裝飾,或乾脆全部光滑;另一個作品,在「愛珀」級船隻中被後世設計師提到最多的,從石炭紀一直航行到二疊紀的「蘇棱諾琪莉號」[16]則是最特殊的船之一,船表光滑,流線性良好,卻在中央附近長有兩根巨大的刺,兼顧了防禦效果和美觀性。

「愛珀」級是她最後的興趣使然。

深海

後來,諾提麗達發現自己無力與安萌競爭,乾脆把自己的造船工廠和自己的家搬到了深海。

P-T事件之後,諾提麗達和安萌的船隻都幾乎盡毀,但是安萌以驚人的速度補齊了她的船隻,而諾提勒絲卻沒能做到。

三疊紀末的卡尼階,連續的大雨[17]、不斷噴發的火山[18]和火山噴出的水銀蒸汽[19]又一次狠狠地打擊了她的船隊,讓她的船隊只剩下了一艘船——「三角」級中的一艘船。[20]

自然,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因此她繼續設計船隻,但是已經沒有了那些花哨的裝飾,可能,她的想像力也已經枯竭了吧。無論如何,她以這最後一艘船為原型,設計出了新的船隻。

新的船隻被命名為「新生」號[21],同時,為了自己的一點點私心——一點點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幸死去了,大家還能記得自己的小想法——她賦予了這隻小船一個新的級別——「諾提麗娜」級[22]

她以此為原型,讓自己的船隊再次揚帆起航。

憑藉自己的記憶,她做出了與原來一些船隻幾乎一模一樣的船——跨越K-Pg界線的「外擴」號[23],幾乎是完全是「克萊底·諾提拉」級的「莉羅」號[24]的複製品,「茜麥托」號則是「三角」號的複製品[25],「克萊底·諾提拉」號則由「赫可格洛茜」號[26]代替。

而且,最好的是,她的船隊中僅有一艘被K-Pg事件中的隕石擊沉,而安萌尼特的船隊則全軍覆沒,而安萌尼特本人也死於天災[27]。雖然她為同為造船者的安萌尼特悲傷過一段時間,但是她心裡還是有些高興的。

寒流

諾提麗達準備重拾熱情、大幹一場,她費盡心力設計了同屬「諾提麗娜」級的「阿圖爾」號[28]

就在這時,她的船隊撞上了冰山,相當多的船隻都沉沒了[29]

諾提麗達灰心喪氣地回到了熱帶深海,看著僅剩的六艘船[30],她回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就這樣吧。」她安慰著自己,「無論如何,明天生活還要繼續——至少我還活著,還要一直活下去呢。而且我曾經見識過比這更大的風浪,被弄沉的船也比這更多……」[31]

她這樣想著,睡著了。

船隻列表鸚鵡螺目分類

「泰諾」級(頭帶角石超科 Tain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沒滅絕

  • 「康尼克」號(康尼克角石科Koninckioceratidae)
  • 「扇形」號(扇角石科Rhiphaeoceratidae)
  • 「魯托」號(皺角石科Rutoceratidae)
  • 「泰諾」號(頭帶角石科Tainoceratidae)
  • 「四角」號(四角角石科Tetragonoceratidae)

「三角」級(三角角石超科Trigon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沒滅絕

  • 「三角」號(三角角石科Trigonoceratidae)
  • 「森特羅」號(尖角石科Centroceratidae)
  • 「哥黎坡」號(Grypoceratidae科,無譯名)
  • 「珀爾摩」號(Permoceratidae,同樣無譯名)
  • 「茜靈貢•諾提麗達」號(管角石科Syringonautilidae)

「克萊底•諾提拉」級(克萊底鸚鵡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

(已全部沉沒滅絕

  • 「克萊底•諾提麗達」號(克萊底鸚鵡螺科Clydonautilidae)
  • 「宮妮昂•諾提麗達」號(棱鸚鵡螺科Gonionautilidae)
  • 「西比爾•諾提麗達」號(西比爾鸚鵡螺科Siberionautilidae)
  • 「莉羅」號(紋鸚鵡螺科/里羅角石科Liroceratidae)
  • 「英菲皮昂」號(鞍角石科Ephippioceratidae)

「愛珀」級(垂懸角石超科Aip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沒滅絕

  • 「愛珀希拉斯」號(垂懸角石科Aipoceratidae)
  • 「蘇棱諾琪莉號」號(管緣角石科Solenochilidae)
  • 「西峰」號(Scyphoceratidae,仍然無譯名)

「諾提麗娜」級(鸚鵡螺超科Nautilaceae/Nautilina)

(除「諾提麗達」號鸚鵡螺科外全部沉沒滅絕

  • 「阿圖爾」號(阿圖爾鸚鵡螺科Aturiidae)
  • 「茜曼托」號(波角石科Cymatoceratidae)
  • 「赫可格洛茜」號(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
  • 「帕拉森諾」號(副新生角石科Paracenoceratidae)
  • 「茜尤多•諾提麗達」號(假鸚鵡螺科Pseudonautilidae)
  • 「諾提麗達」號(鸚鵡螺科Nautilidae)

船隻展覽館

注釋

  1. 直角石亞綱(Orthoceratoidea)
  2. 杆石目(Bactritida)
  3. 箭鉤角石目(Oncocerida)
  4. 鸚鵡螺目(Nautilida)
  5. 皺角石科(Rutoceratidae)是幾乎全部泥盆紀至三疊紀鸚鵡螺的起源,大部分是直,彎曲、或緊密盤旋的殼,具有簡單的縫合線和由翅、棘、節、肋和突起組成的表面裝飾。
  6. 頭帶角石科(Tainoceratidae)
  7. 頭帶角石科(Tainoceratidae)的特徵是具翅、褶邊、棘、節或肋的直到彎曲或鬆散捲曲、外卷的貝殼
  8. 菊石亞綱(Ammonoidea)
  9. 菊石是典型的R策略生物,一次性生下相當多的卵,而鸚鵡螺則是K策略生物,一次只產下少量卵
  10. 鸚鵡螺目的殼飾從晚泥盆紀開始減少
  11. 克萊底鸚鵡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與三角角石超科(Triggonocerataceae)均出現於晚泥盆紀
  12. 三角角石超科(Triggonocerataceae)有外卷到內卷、一般側扁的貝殼,早期種類有而後期種類大多無紋飾,該超科產生了存活至今的鸚鵡螺超科(Nautiluceae)
  13. 克萊底鸚鵡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為光滑的,捲曲到內卷的貝殼,縫合線直到高度彎曲
  14. 垂懸角石超科(Aipocerataceae),起源於早石炭紀,滅絕於中二疊紀,是鸚鵡螺目最小的超科;可能是最不為人所知的。該超科的特徵是光滑的貝殼,體管在腹側,縫合線近乎直。在已經緊密盤繞的石炭紀鸚鵡螺中,垂懸角石超科卻很多呈彎曲甚至直的形態,頗具復古風格,因此有人推測垂懸角石直接由皺角石直接演化而來。
  15. 懸垂角石屬(Aipoceras)
  16. 管緣角石科(Solenochilidae)
  17. 卡尼階洪積事件,杆石也於此時滅絕
  18. 三疊紀末期地殼極其不穩定
  19. 汞中毒被推測在T-J滅絕事件中起到一定作用
  20. 三疊紀末,只有三角角石超科的管角石科(Syringonautilidae)的一個屬從滅絕中倖存下來。管角石科具有光滑,內卷的殼,有輕微彎曲的縫合線,腹部寬圓,生長線密、微彎,體室約占殼階的一半,與現代鸚鵡螺已經很相似。
  21. 新生角石屬(Cenoceras)
  22. 鸚鵡螺超科(Nautilina)
  23. 外擴角石屬(Eutrephoceras),晚侏羅紀到中新生代
  24. 紋鸚鵡螺(Liroceras)
  25. 波角石科 (Cymatoceratidae),這個科是從新生角石產生的最成功和最多樣化的類群之一,從侏羅紀到中新生代共有10個屬,以帶有肋的貝殼為特徵,是後三疊紀的鸚鵡螺類中唯一有紋飾的類群。波角石科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一直生存到漸新世。在整體上,波角石是形態相似的,而輻射通過貝殼的形狀、縫合線和紋飾反映出來。
  26. 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最早出現在侏羅紀,在白堊紀的記錄非常少,在新生代早期變得非常豐富和廣泛。板舌角石具有內卷的光滑殼,其主要的進化重點是縫合線的修改。從晚侏羅紀的西蒙角石Cimomia開始,到晚白堊紀—始新世的板舌角石Hercoglossa,這些屬之間唯一顯著的區別就是縫合線的彎曲程度。其特徵是線性的不斷精細化的縫合線產生了深的縫合線裂片,最終形成葉和鞍。板舌角石分布於晚侏羅―漸新世,殼球形至盤形不等,臍窄小,表面具細生長線。縫合線微彎曲,有寬圓的腹鞍和側葉。在臍緣附近有窄的側鞍和寬的臍葉。
  27. K-Pg滅絕事件中,菊石亞綱全滅而鸚鵡螺只有假鸚鵡螺科滅絕。
  28. 阿圖爾鸚鵡螺科(Aturidae),擁有鸚鵡螺中最複雜和特殊的縫合線之一,有寬闊平坦的腹鞍,狹窄而尖的側葉,寬闊圓形的側鞍,寬闊的背鞍由深而窄的中間裂片分隔,起源於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是鸚鵡螺的最後一次科一級的輻射,它出現於新生代古新世,具有光滑,高度內卷的盤狀外殼,複雜的縫合線和位於背部下方的體管。殼腹部圓形,側面扁平。
  29. 在新生代,由於海洋氣候的逐漸變冷,鸚鵡螺的種群更為衰退。波角石科和板舌角石科滅絕於漸新世,而外擴角石科與阿爾圖鸚鵡螺科滅絕於中新世。到了現代只剩鸚鵡螺科的鸚鵡螺屬(Nautilus)和異鸚鵡螺屬(Allonautilus)倖存。
  30. 鸚鵡螺現在是瀕危動物,從阿爾圖鸚鵡螺科出現之後就沒有再出現科一級的分化,現生的鸚鵡螺目僅存一科兩屬六種。
  31. 現存的鸚鵡螺屬(Nautilus),起源於澳大利亞中新世的一個外擴角石祖先,實際上出現於全新世——與人類的出現同時,這說明它們是最近才形成的,物種的歷史不超過幾萬年。 雖然現代鸚鵡螺只剩兩屬,看起來已經如風中殘燭,行將就木,但不要忘了,在三疊紀後,鸚鵡螺只剩一屬,而它們一直生存到現在,並演化出數百種新的鸚鵡螺類。現在鸚鵡螺的衰落,可能也只是它們歷史上眾多「危機」中的一個而已。 只要它們生存下去,我們便可能將見證一次新的演化和擴張,而不是最終的滅絕。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