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反漫畫運動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反漫畫運動
Firecomic.jpg
美國人民焚燒漫畫以反對恐怖漫畫
事件信息
地點 美國
時間 20世紀40年代末-20世紀50年代末
參與者 弗雷德里克·威瑟姆Frederic Wertham
埃斯特·凱弗佛Estes Kefauver
比爾·蓋恩斯Bill Gaines
影響 抵制漫畫、漫畫出版社倒閉、漫畫準則管理局建立等
相關條目
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惡書追放運動

20世紀50年代美國反漫畫運動即為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以《誘惑無辜》(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一書出版為標誌的一系列抵制漫畫的事件,該事件使得美國漫畫的黃金時代結束、白銀時代開啟,漫畫準則管理局(英文:Comics Code Authority)建立。

黃金時代與麥卡錫主義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餘波未平,禁酒令風波又起之時,美國民眾急需的是廉價的娛樂設施。於是在1938年,隨着DC的前身國立漫畫(National Comics)發行《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美漫的黃金時代開始了。二戰期間的美國漫畫題材大多是超級英雄一類,民眾將對於大西洋對岸恐怖分子的憤怒轉嫁到超級英雄們在漫畫世界中的除惡揚善,《超人》、《美國隊長》等知名系列都是在這一時間段誕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漫的題材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EC漫畫公司的《犯罪懸疑故事》(Crime Suspen Stories)等都在當時成為了美國成人的熱門讀物。但正是因為這些漫畫題材多元,包括恐怖故事在內的一些少兒不宜的漫畫也包含在內,這為之後發生的事情埋下了隱患。

與此同時,二戰結束後愈發嚴峻的冷戰形勢讓「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文化界盛極一時。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借冷戰趨勢大肆迫害國內進步人士,炮轟文化界,很快這股風氣便蔓延到了漫畫與小說界。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俄克拉荷馬等州就出現了大規模焚燒漫畫的現象[1]。許多題材激進的漫畫被定義為禁書,種種現象結合在一起,這讓美國漫畫的未來危機四伏。

《誘惑無辜》與漫畫有害論

《誘惑無辜》初版封面

1954年4月19日,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威瑟姆(Frederic Wertham)的作品《誘惑無辜》在美國出版。該書一經出版就得到了社會的巨大反響。在書中他寫道,「漫畫與少年犯罪有因果關係」[2]、「漫畫是大眾傳媒的一種消極表達方式」[3]甚至是「超人是法西斯主義者,蝙蝠俠和羅賓是同性戀[4]」這樣荒謬的結論。這一尖銳刻薄的評價很快得到了家長們的支持。

事實上,這本書中的結論是頗為站不住腳的。它大肆誇大了看漫畫的年輕人中犯罪人數的比例,並且對於漫畫內容的描述也常常有有失偏頗的地方[5]。但儘管這樣,社會還是主動忽視了這些因素,並且大肆宣揚其中對禁止漫畫有利的地方。其實近些年我們的媒體和家長也在幹這些事情,不是嗎?

此時,田納西州參議員埃斯特·凱弗佛(Estes Kefauver)抓住這本書出版的機會,順應當時麥卡錫主義的潮流組建了參議院青少年犯罪小組委員會。之後當時最為知名的恐怖漫畫出版社EC漫畫的負責人比爾·蓋恩斯(Bill Gaines)被該委員會傳喚,與弗雷德里克·威瑟姆當堂對質。在這次聽證會上,EC漫畫公司中較為血腥的漫畫部分成為了對他們極為不利的一大因素。即便蓋恩斯指出「血腥的內容只佔所有漫畫的一小部分」,這次聽證會的結果還是讓漫畫界受到了極大程度的撼動。

[6] [7]

事件影響

美國

漫畫有害論的推出對於美國漫畫界的撼動是巨大的。有15家漫畫公司在1954年夏天倒閉,EC漫畫公司在這次事件後轉向諷刺文學領域,而剩下的公司也戰戰兢兢,超級英雄題材重新成為了漫畫界的主流。漫畫準則管理局在聽證會結束後不久建立,嚴苛而無理的審查制度讓美漫的黃金時代直接結束[8]。直到20世紀60年代《綠燈俠》等漫畫的推出,才讓美漫開啟了白銀時代。

在各州如火如荼進行的焚燒漫畫和漫畫禁令結束後,同樣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各州對於漫畫的限制才逐漸放開。

歐洲

  • 1949年,法國通過了《7月16日針對年輕人出版物管理法》法案,這一法案與之後成立的控制與監督出版物委員會讓當時一些漫畫的雜誌倒閉,直到1969年對於美國漫畫的禁令才逐漸放開[9]
  • 1954年起,聯邦德國(西德)成立了相關監管機構,漫畫界也成立了漫畫自願控制機構。
  • 荷蘭時任教育部長西奧·魯騰(Theo Rutten)在1948年發表於報紙上的文章中要求強制禁止漫畫,停止供應紙張[10]。只有少數「有益」的漫畫公司得以在這場風暴中存活。

日本

與此同時,在這股風潮的影響下,受真天皇當時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授意[11],「漫畫有害論」在日本也形成了一定的輿論風潮。1955年,在家長教師聯合教育委員會(PTA)的指導下,日本社會開始了惡書追放運動

總之,在這一時間段,乃至之後數年,西方世界都颳起了一陣抵制漫畫的風氣。

社會影響

20世紀50年代的「漫畫有害論」理論在當時的本質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鬥爭,是麥卡錫主義風波的延續。拋開政治因素,一方面它促進了當時的ACG市場的正規化,促進了分級制度的建立,算是有一些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宣揚的一些對ACG不利的內容,比如「漫畫使人犯罪」的論調,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延續至今。

如今社會上仍然有某些人衛道士們視ACG為「電子毒品」,不斷地在各方面對ACG業界進行打壓。其現象很像是「漫畫有害論」在今天的部分延續。[12]

1990年,震驚日本的宮崎勤事件發生後,《朝日新聞》刊載了社論《漫畫有害論》,社論中提到「有50%的漫畫包括性描寫,有8%的圖畫是手淫」並且指出「正是有害漫畫的存在導致了宮崎勤這樣罪犯的誕生」[13],在當時的日本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之後的「有害漫畫騷動」(有害コミック騒動)更是讓對於「有害漫畫」的管制上升到了立法層面[14]。同時日本的御宅族們遭受到了社會上空前的批判和敵視,在之後沙織事件發生後,ACG文化受到雙重打壓與限制,直到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面世才讓ACG行業得到復甦與推進,相關法規也得已完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