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不列顛統治者的日常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Commons-emblem-success.svg
此作品已完結
不列顛統治者的日常
第一季
朕封你為格拉摩根伯爵.jpg
第二季
不列顛尼亞蔣家王朝.jpg
作者 稚嫩的魔法師
地區 中國
首播時間 2014.10.14
集數 第一季12集(含3集外傳)
第二季6集
主要配音 稚嫩的魔法師
播放平台 Bilibili
播放狀態 完結
相關作品 《抗日神劇》


《不列顛統治者的日常》是由稚嫩的魔法師創作的系列遊戲視頻,包括第一季9集,第二季6集,以及3集外傳。

原作介紹

《不列顛統治者的日常》為b站up主稚嫩的魔法師於2014年至2015年創作的系列遊戲視頻,使用遊戲為王國風雲2。

第一季9集,講述了穿越到中世紀成為威爾斯地區小領主的中正·蔣家族經過6代人的努力加冕為不列顛帝國皇帝的故事。

第二季6集,圍繞該系列當之無愧的主角不列顛皇帝巴格二世,講述了不列顛與歐陸的故事。

外傳三集,講述重要人物鄧加爾公爵,私生子阿蘭,腦後反骨色雷斯的故事以及王國風雲2遊戲中特色。

Nuvola apps important blue.svg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成分,可能影響觀賞作品興趣,請酌情閱讀

劇情簡介

第一季

  • 穿越中世紀:由於某種原因,中正·蔣從民國時期穿越到歐洲中世紀,成為了威爾斯的一名小領主。中正很快適應了中世紀的生活,在與丹麥公主西格莉德成婚後,醉心自己的酒鬼姥爺酒館及婚介事業。
  • 奧索魯尼謀殺案:奧索魯尼伯爵夫人歌妲,為了使自己的親生兒子上位,陰謀殺掉了自己的長子和丈夫。導致了奧索魯尼伯爵領被蔣家吞併,自己也被處死。他的小兒子流落到芒斯特,成為後來的名將鄧加爾的家庭教師。
  • 卡斯納叛亂:埃德一世繼位後,他的三弟卡斯納勾結威爾斯國內眾多諸侯發動的叛亂。失敗後卡斯納流落荷蘭,成為荷蘭蔣家的始祖。而在這次叛亂之後,威爾斯地區所有領地均歸屬國王直轄,只有格拉摩根被作為特別領地。也正因如此,格拉摩根地區常有民意代表聚集,要求像其他威爾斯地區的伯爵領一樣,由國王(皇帝)直接統治格拉摩根。
  • 私生子阿蘭之戰:埃德一世奪取布列塔尼後向阿蘭索要格拉摩根所引起的戰役,阿蘭雖然戰敗,但是由於單人獨騎鎮守格拉摩根城門的英勇表現,成為被後世傳唱的英雄。
  • 格拉摩根詛咒:在經歷了卡杜根·摩根,戈韋倫先生,歐文,私生子阿蘭等數任格拉摩根伯爵後,人們逐漸發現格拉摩根似乎是一個詛咒之地,格拉摩根的伯爵們很難有好下場,之後的幾任伯爵的經歷加深了這一印象。格拉摩根詛咒的傳言在威爾斯和愛爾蘭廣為流傳,更有甚者,稱卡杜根·摩根為詛咒第一發起人,歐文·戈韋倫為詛咒第二發起人,私生子阿蘭為詛咒第三發起人,在三個發起人之後還有詛咒第零發起人卡拉多格·摩根,因此格拉摩根詛咒極為強大。因為詛咒的傳言和應驗,威爾斯國王不得不頻繁的更換格拉摩根伯爵的人選。當然也有許多不信邪的傢伙願意接手格拉摩根,畢竟這是威爾斯最著名的城市。
  • 第一屆比武大會:在中正一世成功加冕為威爾斯國王后,中正一世決定舉辦比武大會,在比武大會籌備階段,中正一世不幸去世,比武大會被迫取消。埃德一世在獲得布列塔尼王冠後第一屆比武大會終於成功召開。
  • 83勇士遠征軍:中正二世為參加十字軍,組織了一隊80人的遠征軍,加上主將康諾特公爵羅恩,副將倫斯特公爵伊塞爾,芒斯特公爵鄧加爾,共計83人投入到十字軍的戰鬥。康諾特公爵羅恩因此獲得了十字軍戰士的頭銜。
  • 倫斯特之亂:由倫斯特公爵伊塞爾·蔣主導的一系列內亂事件。在阿爾伯特第二次出任格拉摩根伯爵後,倫斯特公爵伊塞爾對其發動內戰,奪取了格拉摩根。中正二世親自出兵為阿爾伯特主持公道,並將伊塞爾廢為庶人,然後任命太子格溫·蔣為倫斯特公爵。但伊塞爾只用了一封勒索信就將格溫趕走,重新當上倫斯特公爵,格溫為了避難遠走西西里。之後伊塞爾組織派系企圖使不列顛實行年長者繼承法,但由於派系成員死亡,這一計劃流產。中正二世封他為宮廷小丑,以示羞辱。
  • 色雷斯亂黨:由色雷斯公爵和哈德良波立斯公爵組織的亂黨,哈德良波立斯公爵作為間諜總管,曾自己說服自己放棄組織派系,但在前往說服色雷斯公爵時反被對方說服,重新加入叛亂的隊伍。埃德二世繼位後,認為色雷斯亂黨們腦後有反骨,且色雷斯地區實在雞肋,於是放棄了色雷斯,哈德良波立斯和蘿莉等東方領土。
  • 匈牙利王位爭奪戰爭:埃德二世的三弟媳婦貝爾塔·阿帕德發起的戰爭,目的是奪取匈牙利王位。埃德二世眼見形勢對三弟媳婦不利,主動發兵支援。芒斯特公爵鄧加爾被任命為遠征軍的統帥,渡過多瑙河,在考紹迎戰匈牙利國王「鐵骨」薩拉蒙和丹麥國王格雷戈斯率領的聯軍。考紹會戰是威爾斯經歷的首次超過萬人規模的大會戰,此戰鄧加爾首先擊潰敵軍兩翼,隨後夾擊中軍,大獲全勝。此戰之後,匈牙利的戰事基本沒有懸念,而鄧加爾則率軍開赴葡萄牙支援十字軍西征。
  • 十字軍西征:即第三次十字軍,又稱葡萄牙聖戰。教宗發動的奪取葡萄牙的聖戰,聖戰成功後葡萄牙王國歸屬了功勞最大的威爾斯國王埃德二世。威爾斯的統帥鄧加爾獲得了十字軍戰士的頭銜,此時距離鄧加爾第一次參加十字軍已經過了整整四十年。除此之外,鄧加爾還順路將埃德二世的弟媳和侄媳扶上了國王的位置。
  • 匈牙利對抗克羅地亞戰爭:克羅地亞國王伊凡發動的戰爭,聯合佩切涅格汗國入侵匈牙利,目的是奪取匈牙利王位。此時第一次拉什卡戰爭剛剛結束,巴格一世命鄧加爾自君士坦丁堡回國的軍隊順路參戰。在擊敗克羅地亞軍隊主力後,沿多瑙河構建防線,不放克羅地亞一兵一卒過河,暫時保住了匈牙利的蔣家王朝。
  • 巴格獻土:在發動兩次針對伊比利亞南部的聖戰後,巴格一世將聖戰所得土地全部獻給教皇克勉二世,從而獲得巨額財寶。
  • 第四次十字軍:教皇克勉二世發動的奪取耶路撒冷地區的聖戰。阿斯特拉德皇帝對此積極響應,僱傭了五大騎士團參與這一戰爭。在獲得勝利後阿斯特拉德皇帝效仿巴格一世,將所得土地全部獻給教皇,不過阿斯特拉德皇帝保留了耶路撒冷國王的頭銜,成為了聖殿,醫院兩大騎士團的主人。此外還間接導致了拜占庭帝國丟失了君士坦丁堡。
  • 拉什卡戰爭:拜占庭為爭奪拉什卡與威爾斯展開的作戰。共計三次戰爭。第一次戰爭由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二世發動,結果威爾斯統帥鄧加爾攻佔了君士坦丁堡,逼迫這位皇帝簽訂了和平協議。在鄧加爾,巴格一世相繼去世,阿斯特拉德皇帝忙於第四次十字軍時,阿萊克修斯二世發動第二次戰爭,這一次他成功奪取了拉什卡。在第四次十字軍獲勝後,阿斯特拉德皇帝對拜占庭展開報復行動,即第三次拉什卡戰爭,這次戰爭的失敗使得拜占庭帝國永遠失去了君士坦丁堡。
  • 加冕稱帝:經過六代人的努力,阿斯特拉德皇帝獲得了不列顛地區的絕大部分領土,擁有十二頂王冠,終於成立了不列顛帝國,加冕為皇帝。

第二季

  • 顧命大臣:阿斯特拉德皇帝稱帝後整頓帝國的宮廷政治,任命西西里公爵亨伯特為外交總管,肯特公爵格雷因特為財政總管,醫院騎士團大團長烏伯托為軍事總管,林恩市長為間諜總管。不料烏伯托竟然謀殺了林恩市長,阿斯特拉德皇帝立即下令逮捕烏伯托,由聖殿騎士團大團長阿莫利出任軍事總管。之後找到自己的遠房表哥米洛布拉特·杜寧,任命他為間諜總管兼諾福克公爵。之後不久阿斯特拉德皇帝就死於梅毒,米洛布拉特成為巴格皇帝的攝政。
  • 荷蘭爭奪戰:神羅的荷蘭公爵伯恩哈德·蔣為了得到克羅地亞王位,投靠了不列顛帝國。為此神羅皇帝亨利七世向不列顛宣戰,結果被不列顛統帥阿方斯擊敗。伯恩哈德·蔣戰死,他死後克羅地亞王位由匈牙利的中正獲得。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憑藉這一戰成名。神羅皇帝亨利七世因為這次戰敗威信掃地,不久就在叛亂中下台了。
  • 蘇格蘭歸順:巴格皇帝派出外交總管西西里公爵亨伯特出使蘇格蘭,使得蘇格蘭地區最大的諸侯,原蘇格蘭國王雷吉納德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倒戈卸甲,以禮來降。於是巴格皇帝基本統一了不列顛全境。
  • 荷蘭叛亂:由荷蘭公爵小伯恩哈德·蔣發動的叛亂,軍事總管兼聖殿騎士團大團長阿莫利也參加了叛軍。間諜總管兼馬里公爵狄奧菲洛斯則只身前往荷蘭進行臥底行動。在平叛過程中,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和聖殿騎士團大團長阿莫利雙雙戰死。第二次當上軍事總管的醫院騎士團大團長烏伯托也在此時去世。這次叛亂最終由新任軍事總管勃艮第公爵蓋伊和新任統帥,阿方斯的副將魯恩·摩根平定。馬里公爵狄奧菲洛斯在戰後不久後又再度出任間諜總管。
  • 分封諸王:巴格皇帝全面統一不列顛後決定在帝國內分封王爵。原蘇格蘭國王雷吉納德仍任蘇格蘭王,前首相亨伯特的孫子阿曼德任西西里王,軍事總管蓋伊任法蘭西王,巴格的情人瑪格麗特任英格蘭王。間諜總管狄奧菲洛斯因反對封王而憤然離職,專心自己的領地,從此不問朝政。
  • 南特48勇士:巴格皇帝效仿中正二世組織的精英部隊,由南特伯爵格維爾德費統領。這隻部隊作為先鋒為不列顛攻取了波蘭,隨後參加針對法蒂瑪王朝的第五次十字軍,結果在耶路撒冷遭遇慘敗,格維爾德費隻身逃回南特。但是巴格皇帝仍取得這次十字軍的勝利,奪取耶路撒冷,隨後將自己的遠親弗洛德·蔣任命為耶路撒冷國王。
  • 聖人布拉娶妾:伊兒汗國的領主聖人布拉將不列顛皇后亞歷珊德拉強行擄為小妾。這一行為引起了巴格皇帝的震怒,導致了不列顛的東征,數個國家和團體受到這一事件的影響。可以說這是巴格皇帝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事件。
  • 騎士團避戰:巴格皇帝邀請騎士團參加自己奪還皇后的東征,但是卡勒多拉巴、聖地亞哥、條頓三大騎士團的實際控制者卡斯提爾王子馬丁拒絕了這一請求。於是巴格皇帝派兵殺進卡斯提爾,勒令卡斯提爾王子馬丁卸任卡勒多拉巴騎士團大團長,並將自己的叔叔克努特·蔣委任為條頓騎士團大團長。但騎士團成員們仍與馬丁勾結,以保存實力為由拒絕出征,他們在卡斯提爾駐紮了數十年,導致馬丁和他的哥哥卡斯提爾國王負債上千。而聖殿和醫院兩個騎士團大團長因拒絕與為伊兒汗國效力的東正教徒交戰,也被巴格皇帝貶職到耶路撒冷國王弗洛德帳下。騎士團因此逐漸失去了他們的影響力。
  • 立陶宛皈依:巴格皇帝為找到東征伊兒汗國的路線,選擇對立陶宛地區異教徒們進行聖戰,立陶宛地區的酋長們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可能戰勝不列顛,於是他們紛紛皈依天主教,以獲得教皇的庇護。巴格皇帝對此無可奈何,只得取道芬蘭。
  • 情人的分手:巴格皇帝專注於奪還皇后的東征,逐漸冷落了自己的情人英格蘭王瑪格麗特,瑪格麗特與巴格皇帝大吵了一架,二人於是分手。但不久之後瑪格麗特就後悔了,想要與巴格皇帝複合,但是此時巴格皇帝已經對她失去了性趣。
  • 奪還皇后東征:為奪回皇后亞歷珊德拉,巴格皇帝御駕親征伊兒汗國,不列顛帝國軍隊歷時七年,從立陶宛出發,取道芬蘭,進駐俄羅斯,最終在保加爾迎回了亞歷珊德拉皇后。伊兒汗國因這次戰敗由盛轉衰,不列顛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次東征成為巴格皇帝傳奇一生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 抓捕布拉:巴格皇帝奪還皇后之後又再度起兵,攻打伊兒汗國和諾夫哥羅德,最終在托爾若克伯爵科爾庫坦的帶路下抓捕了聖人布拉。巴格皇帝派出亞力克希奧斯作為特使,對聖人布拉進行了閹割。亞力克希奧斯因此被封為俄羅斯王。
  • 下諾夫哥羅德之戰:不列顛帝國和金帳汗國的第一次交戰,雙方在下諾夫哥羅德進行的四次會戰,投入兵力超過二十萬,互有勝負,耶路撒冷國王弗洛德,西西里國王阿曼德都參加了這次會戰。最終以不列顛帝國慘勝,奪取秋明公國而結束。
  • 歐洲大混戰:以不列顛帝國為首的天主教聯軍抵抗侵略的戰爭。包括三個戰場,西方戰場上,從大西洋對岸渡海而來的阿茲特克帝國進攻不列顛的布列塔尼王國,南方戰場,法蒂瑪王朝意圖奪回耶路撒冷王國,北方戰場,金帳汗國再次進攻俄羅斯王國。戰爭歷時六年,除神羅以外的所有天主教國家以及歐洲所有僱傭兵團全部參與支援不列顛,不列顛帝國一度瀕臨破產。最終三個戰場全部以和談告終。法蒂瑪王朝在戰後不久即為拉烏法王朝所取代,不列顛在戰後陷入太子黨與公主黨的政治內鬥,未參加大戰的神羅則在戰後不久攻取羅馬,將教皇控制在自己手中。
  • 謀殺皇帝案:不列顛王子阿斯特拉德意圖謀殺巴格皇帝的案件。大混戰中不列顛開支巨大,於是巴格皇帝勒令國內清查案件,非重大犯罪全部以贖金出獄。在清查案件中,任間諜總管的亞歷珊德拉皇后竟然發現阿斯特拉德太子竟然企圖謀殺巴格皇帝。於是巴格皇帝火速將在前線擔任統帥的太子調回,並在首都將太子拘捕。由於太子是巴格皇帝的獨子,不少封臣為太子求情。但亦有不少封臣建議巴格皇帝改立卡琳公主為王儲,之後不列顛陷入了太子黨與公主黨的鬥爭。
  • 瓦拉幾亞慘案:不列顛帝國的瓦拉幾亞王弗蘭德斯家族二十四人接連死亡的案件。這二十四人或死於毒酒,或死於劫匪,或死於危險化學品爆炸,死法千奇百怪應有盡有,致使弗蘭德斯家族在幾年之內幾乎被滅門。據說在冊封瓦拉幾亞王前國都曾突現異象,隕石從天而降,在地上砸出一個深不見底的坑,巴格皇帝親臨現場時仿佛從中「看到了地獄」,忙下令用石頭堵住大坑,結果大坑被填滿之後就發生了瓦拉吉亞慘案。太子妃艾德拉和二公主西格莉德的丈夫尼古勞斯也在這二十四人死亡名單之中,當時人們認為這些慘案是太子黨與公主黨爭鬥的犧牲品。也有人認為慘案的幕後黑手正是巴格皇帝本人。
  • 太子出家:巴格皇帝在曾三次要求阿斯特拉德太子到醫院騎士團服役,以便為卡琳公主的繼位掃清阻礙。但是以條頓騎士團和二公主西格莉德為首的太子黨們以太子不可遠離國內為由將太子接了回來。於是巴格皇帝決定驅逐條頓騎士團,並將二公主西格莉德嫁到伊兒汗國。在這之後,勒令太子出家,到芬蘭做了博騰大主教。不列顛的繼承人終於被確定為卡琳公主。
  • 偽教皇十字軍:由神羅控制的偽教皇發動的十字軍,目標是奪取拉烏法王朝控制的希臘。巴格皇帝率領已成為博騰主教的阿斯特拉德太子和耶路撒冷國王弗洛德參加了這次戰鬥。在戰爭勝利後神羅的偽教皇將希臘授予不久前被巴格皇帝驅逐的條頓騎士團。巴格皇帝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接受了這一事實。但仍然叮囑卡琳公主,殺到羅馬去,解放全歐洲。
  • 解放羅馬:卡琳女皇繼位後即對神羅宣戰,以王夫西西里王艾德拉德為統帥,耶路撒冷國王弗洛德為副帥,攻入羅馬,驅逐神羅所立的偽教皇。並在羅馬將教皇金金正式加冕為教皇波尼法爵四世。隨後卡琳女皇視察了羅馬的各方面工作,與羅馬各界人士進行了會晤,滿意而歸。
  • 皇位的確立:巴格皇帝在世時就時常關注卡琳女皇的幾個兒子。長子布萊恩喬爾夫被認定是弱智,因謀殺小弟喬治絲死於獄中,二子阿爾布里特克平平無奇,三子特尤德蒙德則深得巴格歡心且生有一個天才女兒,因此被巴格皇帝封為秋明公爵。卡琳女皇登基後,決定立特尤德蒙德為皇儲,並讓阿爾布里特克像阿斯特拉德太子一樣出家。阿斯特拉德太子聽說這一消息不久後就去世了。卡琳的四子在喬治絲在女皇去世後立即起兵造反,結果被特尤德蒙德皇帝抓進獄中。
  • 最後一戰:特尤德蒙德皇帝登基後,發動了對神羅的戰爭。戰爭僅僅持續了半年,病入膏肓的神羅就投降了,這次戰爭所簽訂的合約割地無數。喪權辱國之程度空前絕後,基本宣告了神羅的破滅。隨着不列顛帝國無敵於天下,教皇金金,西格莉德公主等熟悉的人物也相繼去世,這場戰爭也為該系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人物

第一季

中正一世時期
  • 中正·蔣:又稱中正一世,委員長。該系列中主角蔣家族的第一代,由民國期間穿越而來,成為歐洲中世紀威爾斯地區的一名小領主,在世期間關心下屬的婚姻問題,以為庭臣介紹對象為己任,為自己領地內的人丁興旺做出重要貢獻,對於經營酒館有獨特的心得。在晚年加冕為威爾斯國王。
  • 西格莉德·伊里溫:中正一世的妻子,蔣家族的老國母,丹麥國王斯溫的女兒,成為蔣家族與丹麥結盟的紐帶,即便是死後幾百年,蔣家的後人也能通過她與一些人找到親戚關係。
  • 斯溫二世:中正一世的大舅子與重要盟友。丹麥國王。
  • 卡杜跟·摩根​:第一任格拉摩根伯爵。本系列中摩根家族的始祖。中正一世第一次召集民意代表時積極響應,不料中正一世第二次召集民意代表時竟將矛頭指向自己,最終丟失領地,客死他鄉。後世認為他是格拉摩根詛咒的第一發起人。
  • 歌妲:奧索魯尼伯爵夫人,奧索魯尼謀殺案的主謀。
  • 戈韋倫先生:因擁有宣稱權被中正一世邀請為封臣,又被封為格拉摩根伯爵,後世認為他是第一個被格拉摩根詛咒的人。實際上他是因參加卡斯納叛亂而死於戰場的。
  • 征服者威廉:歷史人物,在遊戲開始時統治英格蘭,但在他死後,英格蘭的政治長期不安定。直至蔣家成為英格蘭國王。​
埃德一世時期
  • 埃德一世:全名埃德尼韋恩·蔣,中正一世的長子,在位期間多次利用格拉摩根開疆拓土,吞併了布列塔尼和大部分愛爾蘭。一生經歷多次婚姻,數任妻子英年早逝,好在子女眾多。
  • 卡斯納·蔣:中正一世的三子,在父親中正一世死後與自己的大哥埃德一世爭奪王位,失敗後流亡荷蘭。成為荷蘭蔣家的始祖。
  • 歐文:戈韋倫先生的兒子,父親戰死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但是很快丟掉自己的土地和爵位。實際上第一個受到格拉摩根詛咒的人。亦有人稱其為格拉摩根詛咒的第二發起人。
  • 私生子阿蘭:外傳第一集的主角,一生顛沛流離,充滿坎坷。原是布列塔尼公爵的私生子,因沒有繼承權而在布列塔尼傭兵團當了一名神父。埃德一世看中他的宣稱,將阿蘭封為格拉摩根伯爵,並為他打下布列塔尼公國,在成為布列塔尼公爵後他拋棄自己的族姓,創立了「私生子菲利普」家族。但好景不長,埃德一世向其索要格拉摩根,阿蘭只得孤身一人鎮守格拉摩根,最終被埃德一世擊敗。格拉摩根及公爵頭銜均被剝奪,但仍擁有萊昂伯爵領,後在布列塔尼內戰中死去。由於單人獨騎鎮守格拉摩根城門的英勇表現,阿蘭成為被後世傳唱的英雄。更有神秘主義者稱其為格拉摩根詛咒的第三發起人
  • 羅恩·麥克魯迪爾:又稱「識大體的康諾特公爵」,原康諾特公爵的弟弟,被封為格拉摩根伯爵並在埃德一世的幫助下取得康諾特伯爵領,後在民意代表的請求下將格拉摩根歸還埃德一世。被稱讚識大體。是埃德一世時期威爾斯境內最大的諸侯,長期擔任威爾斯的外交總管(即首相)。在中正二世發動83勇士遠征軍中擔任主將,獲得十字軍戰士頭銜。由於在戰鬥中負傷,年僅41歲就去世了。死後被追封為偉大的封建主義戰士康諾特親王,以國王之禮下葬。
中正二世時期
  • 中正二世:埃德一世的長子,母親在生他時難產而死,當太子時娶妻諾福克女公爵,妻子亦難產而死。中正二世在參加十字軍時聽聞父親死訊,飛速趕回威爾斯繼承了王位。在位期間威爾斯人才濟濟,康諾特公爵羅恩,卡拉多格·摩根,蒂伯·瑟米爾等成為威爾斯的重要人物。遺憾的是他的十字軍戰友,後來的名將鄧加爾在這一時期鬱郁不得志。晚期致力於國家的穩定,但國內仍然叛亂頻發,派系不斷。
  • 倫斯特公爵伊塞爾·蔣:奧索魯尼伯爵的弟弟,埃德一世的外甥。在奧索魯尼擔任外交總管,在被派到威爾斯境內偽造頭銜時轉投埃德一世麾下,出任了格拉摩根伯爵,在埃德一世的幫助下趕走了自己的哥哥,奪取奧索魯尼伯爵領。但隨後並起兵造反,結果被埃德一世平定,埃德一世看在他認罪態度良好,仍讓他保留了奧索魯尼。中正二世繼位後將這位表弟提拔為倫斯特公爵,並任命他為83勇士遠征隊的副將。在中正二世晚年,伊塞爾·蔣發動一系列行動,史稱倫斯特之亂。伊塞爾·蔣三次反叛自己的領主,兩次出任格拉摩根伯爵,在被廢為庶人後輕鬆的拿回了自己的地位,他本可像自己的老戰友康諾特公爵羅恩,芒斯特公爵鄧加爾一樣成為威爾斯的忠臣,但他卻堅持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是一個與命運做出頑強抗爭的梟雄。
  • 威廉:又稱威廉伯爵,諾曼第家族的一員,被封為格拉摩根伯爵,在獲得公爵爵位後將格拉摩根伯爵領分封出去,從而逃過了格拉摩根詛咒。被稱為「機智的威廉」。
  • 卡拉多格:摩根家族的一員。集齊了七美德中除忠貞外的六項,但是仍被惡魔附身,獲得了耶穌基督的軍事指導,武力值超越鄧加爾,因此被中正二世任命為軍事總管。有傳言他是格拉摩根詛咒的第零發起人。一度是摩根家族在世的唯一成員,不過他以72歲高齡老來得子,這一名門望族又再度人丁興旺。
  • 阿爾伯特先生:約克公爵的弟弟。三度被封為格拉摩根伯爵。第一次被封為伯爵後因威爾斯與英格蘭有停戰協定,不能為他奪取領地,故被罷免。第二次受封后被倫斯特公爵伊塞爾奪取領地。第三次受封后當了二十多年格拉摩根伯爵,後被巴格一世罷免。不同與其他格拉摩根伯爵,他除了格拉摩根外從未獲得過其他土地。
  • 亨利五世:神羅皇帝,中正二世的舅舅,在中正二世時期與威爾斯結盟,幫助威爾斯打贏多場戰爭。
  • 米海爾·杜卡斯:哈德良波立斯公爵,拜占庭前皇室杜卡斯家族的成員。一面擔任威爾斯的間諜總管,一面組織派系企圖造反,最終感到自己間諜總管的職責,自己說服自己,放棄了造反的企圖。後在前往說服色雷斯公爵放棄叛亂時反被色雷斯公爵說服,參加了叛亂。是一位能自己說服自己卻不能說服別人的傳奇說客。在埃德二世繼位後終於獲得了獨立。
  • 蒂博·瑟米爾:原是下洛萊伯爵,後被中正二世提拔為勃艮第公爵,又奪取了香檳公爵領和瓦盧瓦公爵領,一度擁有三個公爵頭銜,成為中正二世時期威爾斯境內最大的封臣。後聽從米海爾·杜卡斯的建議將香檳公爵封了出去,而且堅持在自己的領地內使用均分繼承法,為威爾斯的削藩做出重要貢獻。
  • 格溫·蔣:中正二世的次子,由於大哥埃德二世加入醫院騎士團,格溫被立為太子,並被封為倫斯特公爵。但不久格溫就被前任倫斯特公爵伊塞爾驅逐,於是前往兒媳婦西西里女公爵處避難,那之後格溫再也沒有回過威爾斯一次。在自己兒媳那裏擔任了西西里的財政總管。
埃德二世時期
  • 埃德二世:中正二世的長子,小時候由一名有些痴呆但仍成為學者的神父教育。在與上勃艮第女公爵結婚後立即出家,加入了醫院騎士團,成為希布倫的指揮官。在上勃艮第女公爵被神羅皇帝抓進監獄後從醫院騎士團還俗。終生無子。繼位期間幫助自己的弟媳侄媳取得王位,並參與了葡萄牙聖戰,將葡萄牙納入版圖。
  • 鄧加爾:芒斯特公爵,著名將領,外傳第三集的主角,第一季最有人氣的角色,武力值就算有殘疾屬性長期處於威爾斯第一。初次登場時年僅十四歲,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十字軍。由於領地被攻擊而退出十字軍。在芒斯特被威爾斯吞併後,鄧加爾由於出眾的武力以及和中正二世十字軍戰友的關係,重新獲得了芒斯特公爵領。長期擔任威爾斯的軍事總管。但由於中正二世對他的忌憚,在中正二世時期從未擔任過前線主帥,中正二世晚年還將他軟禁起來。多次參與愛爾蘭與布列塔尼的內戰,曾幫助阿蘭的後代奪取布列塔尼公爵領,驅逐摩根家族的伯爵,奪取康諾特伯爵領,在一次被鹿撞傷膝蓋後專注研究兵法。直至埃德二世時期才第一次被任命為前線主帥。在葡萄牙聖戰中取得十字軍戰士勳章,比他第一次參加十字軍的時間晚了整整四十年。之後作為統帥主導了一系列戰爭的勝利,足跡遍佈歐洲,無往不利,尤其是騎着輪椅攻佔君士坦丁堡成為其人生最輝煌的一筆。由於他的名聲太過響亮,後世往往以為他是83勇士遠征軍的主將並攻取了君士坦丁堡,實際上83勇士的主將為康諾特公爵羅恩,鄧加爾擔任副將,他雖然佔領過君士坦丁堡卻只是逼迫拜占庭議和,真正為威爾斯攻下君士坦丁堡的是阿斯特拉德皇帝。無論如何,鄧加爾都是威爾斯及不列顛帝國史上最傑出的將領。
  • 貝爾塔·阿帕德:埃德二世的三弟媳婦,匈牙利的中正的母親,在鄧加爾的幫助下奪取了匈牙利王位。
  • 鐵骨薩拉蒙:前匈牙利國王,被鄧加爾擊敗,被貝爾塔處死。
  • 埃格莉德·德·歐特維爾:西西里女王,在鄧加爾的幫助下取得西西里王位。巴格一世的妻子,阿斯特拉德皇帝的母親。為爭奪一處村落長期與教皇為敵。被巴格一世評價為「沒有遠見的女人」,後與巴格一世離婚。
巴格一世時期
  • 巴格一世:格溫·蔣的兒子,在西西里長大。埃德二世的繼任者。在位期間四處奪取領地,擊敗英格蘭,法蘭西,拜占庭,神羅等國家,在事業達到頂峰時選擇退位。與妻子西西里女王埃格莉德離婚,並與自己的情人們隱居于格拉摩根。雖然有數位情人,但沒有一位讓他真正動心。是一位將事業,愛情,權利甚至道德全部視為浮雲,真正做到遊戲人間的人。
  • 漢弗萊:阿爾伯特被罷免後接任格拉摩根伯爵,學習康諾特公爵主動交還格拉摩根,隨後發動魔法,暫時封印格拉摩根詛咒。被稱為「大魔法師漢弗萊」。後多次試圖奪取英格蘭的王位,均未成功。在鄧加爾去世後接任軍事總管。最終由於參與謀反被抓進監獄,死於獄中。
  • 小阿爾伯特先生:阿爾伯特先生的兒子,與父親一樣被封為格拉摩根伯爵,這一家族最終未能逃脫被詛咒的命運。
  • 匈牙利的中正:繼承了母親貝爾塔的王位,但是很快被鐵骨薩拉蒙的姐姐伊利沙伯推翻,在晚年,由於年長者繼承法而獲得克羅地亞王位,從而成為不列顛的封臣,可惜兩次在位時間都不長。
  • 教宗克勉二世:年僅33歲即當選為教宗,為收購蔣家聖戰獲得的土地付出了巨款。他的資助為不列顛帝國成立提供了巨大幫助。第二季中也有出場。
阿斯特拉德皇帝時期
  • 阿斯特拉德皇帝:巴格一世的次子。繼位後向幾位先祖一樣四處擴張,終於在他這一代加冕為不列顛帝國皇帝。在當上皇帝不久即死於梅毒。
  • 阿萊克修斯二世皇帝:既是一度復興了拜占庭帝國的傑出皇帝,也是令拜占庭走向深淵的罪魁禍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將黑海變為拜占庭的內海,一度實現了拜占庭的復興。為了爭奪拉什卡與威爾斯全面開戰,結果經過與威爾斯的三次拉什卡戰爭,拜占庭徹底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在晚年,他統治的拜占庭帝國遭遇了伊兒汗國的入侵。拜占庭帝國不可阻擋的走向了衰敗。
  • 塞茜莉亞女士:巴格一世的情人,巴格一世去世後又成為阿斯特拉德皇帝的情人。蓋拉女士的生母。
  • 亨伯特·德·歐特維爾:原西西里國王,埃格莉德的繼任者,後投降阿斯特拉德皇帝,擔任外交總管和西西里公爵,為阿斯特拉德皇帝偽造蘇格蘭大片領土的宣稱權。第二季中西西里王室家族的開創者。
其他

衛宮切嗣:蔣家僱傭的暗殺者,精通旅館爆破術和擒拿術,曾使用引爆化學藥品的方式刺殺了數位蔣家的敵人,也用高超的手法抓住了很多圖謀不軌的犯罪者,但是也經常會有漏網之魚的出現,這種情況下切嗣爸爸會因為工資被扣發沒辦法給伊麗雅買奶粉而在船上哭着喊「別開玩笑了」。

第二季

皇室
  • 巴格二世:
  • 阿斯特拉德皇帝:中正·蔣的曾曾曾孫,巴格皇帝的父親。創立了不列顛帝國,不過登基時已身患梅毒。在為帝國招攬人才時不幸駕崩。留下了10歲的巴格皇子成為不列顛的皇帝。
  • 卡琳女皇:巴格皇帝的長女,繼承了其母的天才屬性。在公主黨與太子黨的鬥爭中獲勝,被確立為不列顛帝國的皇儲。登基後攻取了羅馬,將教皇金金正式加冕為教皇波尼法爵四世。
  • 特尤德蒙德皇帝:卡琳女皇的三子,繼承卡琳女皇之位成為不列顛皇帝。他治下的不列顛帝國徹底擊敗神羅,成為歐洲唯一的強權。正因如此,這位皇帝只活了半集,為該系列畫上了最終的句號。
  • 卡特琳娜太后:巴格皇帝的母親,擁有天才屬性。在巴格皇帝成長時為他做了良好的教育。在首任攝政米洛布拉特遇害後擔任帝國的第二任攝政。在遭遇自己女婿的叛亂時提出無條件和平,但在停戰後對叛軍首領逐一逮捕,並宣佈退隱,隨後任命間諜總管狄奧菲洛斯為攝政。
  • 亞歷珊德拉皇后:阿斯特拉德皇帝的皇后,楚德女伯爵,擁有天才屬性。曾被聖人布拉虜為小妾,巴格皇帝為了奪還皇后東征伊兒汗國,將皇后救回到自己的身邊。曾擔任不列顛的間諜總管。獲得耶穌基督的軍事指導,成為當時全世界武力值第一的人物。晚年雖然常與巴格皇帝吵架,但對巴格皇帝感情深厚,在巴格皇帝去世僅一個月後,皇后也去世了。
  • 太子阿斯特拉德:巴格皇帝唯一的兒子,曾在瓦良格衛隊服役,在大混戰中被任命為統帥,擊退了渡洋遠來的阿茲特克帝國。但不久就由於意圖謀殺父皇被巴格皇帝拘捕。雖然太子黨仍擁護他,但最終被巴格皇帝勒令出家,做了芬蘭地區的博騰主教。卡琳女皇的二子,前皇儲阿爾布里克特·蔣在芬蘭成為一名神父後曾與這位舅舅見過一面。隨後阿斯特拉德就死去了。不知道這位前太子死前想的是恐懼,懊悔,憤懣,不甘還是平靜。
  • 二公主西格莉德:巴格皇帝的二女兒。成年後嫁給了時任蘇格蘭王的兒子安德魯·鄧巴。安德魯死後嫁給了弗蘭德斯家族的尼古勞斯。結果被認定為太子黨成員。在尼古勞斯死於瓦拉幾亞慘案後二公主遠嫁伊兒汗國,與伊帕可汗之子科爾坦·拖雷成為夫妻。在特尤德蒙德皇帝登基不久後去世。
  • 皇叔克努特:巴格一世的私生子,巴格皇帝的叔叔。神羅公主英格的丈夫。前半生一直在條頓騎士團做騎士。後在巴格皇帝的幫助下出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但是此時條頓騎士團已被卡斯提爾王子馬丁實際控制。於是他只得回到不列顛,後出任了財政總管一職。雖然克努特一生顛沛流離,但是最終也算衣錦還鄉。
  • 蓋拉·德維德女士:又稱蓋拉公主,皇妹。阿斯特拉德皇帝與巴格一世的情人塞茜莉亞女士所生的女兒。幼年時曾向巴格皇帝示愛,結果巴格皇帝拒絕了她。在成年後經歷了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不列顛的財政總管,瞎子威爾弗雷德,36歲去世,第二任丈夫是宴灣公爵伊塞爾·蔣,37歲去世,第三次是西西里國王阿曼德,36歲去世。
  • 布萊恩喬爾夫:卡琳女皇的長子,秋明公爵。曾組織派系擁立阿爾班尼公爵普羅科普·蔣,且意圖謀殺自己的弟弟喬治斯。被金金教皇判定為弱智並開除教籍。後餓死獄中。
  • 阿爾布里克特·蔣:卡琳女皇的二子,在布萊恩喬爾夫死後成為皇位繼承人。然後他的外公巴格皇帝和母親卡琳女皇都不喜歡他。最終他效仿舅舅阿斯特拉德太子前往芬蘭做了一名神父。
外戚
  • 亨伯特·德·歐特維爾:原西西里國王,後投降阿斯特拉德皇帝,在不列顛帝國擔任首任外交總管和西西里公爵。為阿斯特拉德皇帝偽造數個蘇格蘭地區的頭銜,還將原蘇格蘭國王雷吉納德勸降歸順。為不列顛的成立及平定蘇格蘭地區做出巨大貢獻。
  • 阿曼德·德·歐特維爾:亨伯特的孫子,因為爺爺的功績,被封為西西里王。娶了蓋拉女士為妻。年僅36英年早逝。
  • 艾德拉德·德·歐特維爾:阿曼德與蓋拉女士之子,西西里王。卡琳女皇繼位後將艾德拉德立為王夫,並作為不列顛統帥攻入羅馬。後由於包養情人並有一女,被卡琳女皇判處死刑。
  • 格雷因特·斯特拉森:肯特公爵,不列顛帝國首任財政總管。在收稅時被一群暴民殺死。
  • 瑪格麗特·斯特拉森:肯特女公爵,格雷因特的女兒,巴格皇帝的情人。被封為英格蘭女王。因巴格皇帝思念被擄走的皇后而巴格皇帝分手。
  • 宴灣的伊塞爾·蔣:宴灣公爵。瑪格麗特同母異父的弟弟,曾作為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的副將為國出征。後成為蓋拉女士的第二任丈夫,結果英年早逝。宴灣為倫斯特的瑞典語讀法,因此他與倫斯特的伊塞爾·蔣同名。
  • 艾德拉·范·弗蘭德斯:太子妃,死於瓦拉幾亞慘案。
  • 尼古勞斯·范·弗蘭德斯:二公主西格莉德的丈夫,死於瓦拉幾亞慘案。
  • 伊爾莎·范·弗蘭德斯:弗蘭德斯家族的最後一人,她作為瓦拉幾亞王期間多次因辱罵皇帝被抓進監獄,每次被官差抓捕時她都不逃跑,不反抗,乖乖進監獄,不久後即交贖金出獄。終於在一次被抓捕時忍無可忍舉兵造反,結果被鎮壓。被判處終身監禁。
  • 雷吉納德·鄧巴:原蘇格蘭國王,被亨伯特勸降,歸順了不列顛。後被巴格皇帝重新封為蘇格蘭王,是不列顛帝國第一個受分封的王爵。
  • 鄧肯·鄧巴:雷吉納德長子,蘇格蘭王,企圖偽造不列顛帝國的頭銜,事情敗露後倉惶起事,最終被終身監禁,死於地牢。
  • 安德魯·鄧巴:鄧肯的二兒子。二公主西格莉德的第一任丈夫。
  • 英格:皇叔科努特的妻子,神羅皇帝亨利七世的姐姐。由於科努特加入了條頓騎士團,英格只得在不列顛宮廷與天鵝相伴。
  • 安提奧斯科:拜占庭的王子,入贅嫁給卡琳公主,被封為秋明公爵。在卡琳還是公主時就去世了。他與卡琳的幾個兒女都在秋明長大。
  • 聖人布拉:本是伊兒汗國的一名領主,將不列顛皇后亞歷珊德拉虜為小妾,引發了不列顛與伊兒汗國之間曠日持久的大戰。在被巴格皇帝抓住後被閹割。但是由於布拉出色的軍事才能,俄羅斯王將他破格提拔為軍事總管,並在大混戰中作為先鋒官,領兵打進金帳汗國腹地的波斯地區。由於布拉的在大混戰中的功勞,巴格皇帝將他特赦,並將布拉的幼子卡拉卡封為英格蘭王。
  • 斯庫爾·英格林:巴格皇帝的姐夫,格拉摩根伯爵,英格林家族的成員,一度當上挪威王,但是被挪威貴族趕走,後專心治理格拉摩根。是難得的能夠善終的格拉摩根伯爵。
重臣
  • 蓋伊·德·伊弗雷亞:原勃艮第公爵,在烏伯托去世後被提拔為軍事總管。在看到一位財政總管因考核不合格而被罷免後連夜補習,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通過了針對自己的考核。後又被加封法蘭西王,當上國王后驕奢淫逸,在第二次考核中被罷免。但仍保留了法蘭西王位。後發憤圖強,將自己的能力又提升回來,並隨巴格皇帝參加了奪還皇后的東征,勝利不久後去世。
  • 弗爾克·德·伊弗雷亞:蓋伊的長子,繼承了蓋伊的法蘭西王位,因為叛亂而被抓進監獄,在獄中將法蘭西王位交給了弟弟吉格斯。
  • 吉格斯·德·伊弗雷亞:蓋伊的次子,弗爾克的弟弟。因為一面試圖奪取哥哥的王位一面替哥哥求情而被巴格皇帝抓進監獄,在獄中成功奪取了法蘭西王位,是不列顛史上第一個在獄中加冕的國王。
  • 米洛布拉特·杜寧:阿斯特拉德皇帝的遠房表哥,被阿斯特拉德皇帝請來擔任間諜總管及諾福克公爵。還未上任阿斯特拉德皇帝就駕崩了。米洛布拉特因此成為不列顛的首任攝政。輔政期間重用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在調查一樁貪污案時遇害。
  • 塞內克·杜寧:米洛布拉特的堂弟,獲封格拉摩根伯爵,在巴格皇帝的幫助下奪取波蘭王位。但沒過多久就被波蘭本地貴族們趕下台。
  • 培密索爾·杜寧:原是西里西亞公爵,米洛布拉特和塞內克的堂弟,本無心權力,但是波蘭地區的貴族堅持要求他出面主持波蘭的局勢,於是在塞內克被驅逐後當上波蘭王,後一直效忠不列顛帝國。
  • 弗洛德·蔣:耶路撒冷國王。巴格皇帝的遠親。雖然武力值只有0點,但卻是巴格皇帝麾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被巴格皇帝評價為無招勝有招。一生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參與了奪還皇后,歐洲大混戰,攻入羅馬等一系列戰爭。在巴格皇帝去世後繼承了瓦拉幾亞王,於是弗洛德在去世前決定銷毀這一頭銜,為瓦拉幾亞的慘案畫上了句號。
  • 匈牙利的中正:第一季就登場的重要人物,原匈牙利國王,在被趕下匈牙利王位二十多年後,又意外獲得了克羅地亞王位,可惜兩次在位時間都不長。
  • 貝內迪克特·蔣:被巴格皇帝封為阿基坦王,跟隨巴格皇帝參與了奪還皇后的東征。後因結黨叛亂被抓進監獄。
  • 伯恩哈德·蔣:本是神羅的荷蘭公爵,因年長者繼承法獲得克羅地亞王位,於是變成了不列顛的封臣。由此引發了神羅與不列顛的荷蘭爭奪戰。在戰爭中不幸去世。
  • 布列吉妲·英格林:挪威王,英格林家族的一員。繼位時艷驚四座,巴格皇帝也曾一度對她動心。後因年老色衰被抓進監獄。
  • 亞力克希奧斯:作為巴格皇帝的特使對聖人布拉進行閹割,後被封為俄羅斯王。在面對金帳汗國的進攻時破格將聖人布拉任命為軍事總管,讓他戴罪立功,為取得勝利做出了貢獻。
  • 格溫薇法爾:曾經參與叛亂,但是巴格皇帝看在她是葡萄牙女兒國的代表,還是將她封為葡萄牙王。
  • 卡拉卡:聖人布拉的幼子,由巴格的前情婦英格蘭王瑪格麗特教育長大。由於聖人布拉是閹人不能封王,為表彰布拉在大混戰中的戰功,卡拉卡作為其子而被封為英格蘭王。
  • 烏伯托:醫院騎士團大團長,不列顛首任軍事總管。因謀殺不列顛首任間諜總管被罷免。在湊夠贖金後出獄。在聖殿騎士團大團長阿莫利叛亂後又重新擔任軍事總管。
  • 阿莫利:聖殿騎士團大團長,接任烏伯托為軍事總管。在帝國第一屆比武大會期間發動叛亂,結果被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斬於馬下。
  • 狄奧菲洛斯:被封為馬里公爵,接任米洛布拉特成為間諜總管,又接任卡特琳娜太后成為不列顛的攝政,在巴格皇帝親政後仍被尊為軍師。在荷蘭叛亂時狄奧菲洛斯隻身犯險,臥底叛軍之中,幫助不列顛平定叛亂。後又再次出任間諜總管。在巴格皇帝朝聖期間再一次擔任攝政。在巴格皇帝將雷吉納德封為蘇格蘭王之後,他選擇離開不列顛宮廷,專心經營自己的領土。他的離開被認為標誌着庭臣在不列顛地位下降,王侯們成為不列顛帝國的主要力量。
  • 阿方斯:威塞克斯公爵,因不列顛帝國的混亂法理對阿斯特拉德皇帝及巴格皇帝多有不滿,但仍忠心耿耿的擔任前線統帥,是不列顛帝國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在平定荷蘭叛亂時將聖殿騎士團大團長阿莫利斬於馬下,自己也在這次戰鬥中不幸戰死沙場。
  • 加里多三世:本是荷蘭的一位主教,被巴格皇帝欽定成為不列顛帝國的教皇。
  • 波尼法爵四世:本名金金,被巴格皇帝欽定成為加里多三世的繼任者,成為史上第一位黑人教皇。巴格皇帝去世後選擇效忠於二公主西格莉德,成為史上唯一一位由公爵統領的教皇。後由卡琳女皇在羅馬為其加冕,終於成為歐洲天主教唯一的教皇。
  • 格維爾德費:南特伯爵,父親擁有七美德中的六項,是不列顛有名的道德模範,但卻被巴格皇帝以擾亂法理為名殺掉。曾因反對帝國治下的王國採用年長者繼承法而敲詐過巴格皇帝。但是巴格皇帝不計前嫌,任命他為先鋒官,帶領48勇士征討波蘭和耶路撒冷。在戰爭勝利後不幸中毒而死。
外國
  • 卡斯提爾王子馬丁:卡勒多拉巴騎士團大團長,同時也是聖地亞哥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的實際控制者,拒絕參與巴格皇帝奪回皇后亞歷珊德拉的戰鬥。寧可負債上千也不願意放棄對騎士團的控制。
  • 托爾吉斯·蔣:聖地亞哥騎士團大團長,在第五次十字軍期間中受僱於不列顛,與巴格皇帝並肩作戰。但之後在卡斯提爾王子馬丁的指使下,拒絕參與巴格皇帝奪回皇后的戰鬥。即使馬丁王子死後他也選擇忠誠於卡斯提爾王國而不是蔣家族的不列顛。
  • 亨利七世:神羅皇帝,英格的弟弟。因荷蘭公爵伯恩哈德·蔣轉投不列顛而與不列顛開戰,結果被威塞克斯公爵阿方斯統帥的軍隊擊敗,這場慘敗使他威信掃地,最終在叛亂中丟失了皇位。
  • 弗爾克瑪皇帝:神羅皇帝,在位期間實行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一度成為羅馬教宗的控制者,但最終被不列顛擊敗。曾立一位叫做法蒂瑪·拉烏法的穆斯林為皇后,並與拉烏法家族達成了某種協議。他治下的神羅是唯一一個沒有參加歐洲大混戰的天主教國家。在戰後不久攻入羅馬,廢黜加爾多二世教皇。在弗爾克瑪授意下,偽教皇發動針對拉烏法王朝的聖戰,並將所奪取的希臘領地授予條頓騎士團。卡琳女皇繼位後,不列顛與神羅全面開戰。羅馬被不列顛奪取,弗爾克瑪本人也被教皇金金開除教籍。最終弗爾克瑪在神羅的內憂外患中死去。
  • 伊帕可汗:伊兒汗國第二任可汗,旭烈兀大汗之子。在繼位第二年發生了聖人布拉娶妾事件。導致了伊兒汗國與不列顛帝國開戰。結果失地無數。於是將國都遷到了高加索地區,並皈依了東正教。晚年還讓自己的兒子迎娶不列顛的二公主西格莉德。
  • 努拉丁:法蒂瑪王朝的末代哈里發,法蒂瑪王朝最長壽的統治者,曾從伊兒汗國和拜占庭的手中奪取小亞細亞和希臘,使法蒂瑪王朝成為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在第五次十字軍中被巴格皇帝奪走了耶路撒冷,為一雪前恥,在83歲高齡發動吉哈德,引起了歐洲大混戰,但最終只是與不列顛無條件議和。在戰後不久病逝,法蒂瑪王朝被拉烏法家族所取代。
  • 丹格魯舍:本是庫爾蘭大酋長。在他吃着烤肉唱着歌的一天,突然聽說一位叫巴格皇帝的酋長為了救回老婆而要求他改信天主教,雖然不明白這其中有什麼關聯,但他還是答應了這一請求,沒想到巴格皇帝竟然把他大罵了一頓然後揚長而去。後來逐漸統一了立陶宛地區,加冕為立陶宛國王,成為天主教世界中的新貴。
  • 庫卡克:伊兒汗國的一位太師,作為信仰長生天的太師,他同情基督徒和穆斯林。但面對巴格皇帝的征討時仍然統帥軍隊與之交戰,結果被生擒活捉。被用贖金贖回後又再度領兵出征,結果又被耶路撒冷國王弗洛德·蔣擊敗。
  • 科爾庫坦:本是伊兒汗國的一名酋長,任托爾若克酋長,後跟隨諾夫哥羅德大公反抗自己的同胞伊兒汗國,因收留聖人布拉而被巴格皇帝攻擊。於是他向巴格皇帝投降,並作為特使亞力克希奧斯的軍事總管,衝進布拉的家中將布拉抓捕。亞力克希奧斯被封為俄羅斯王之後任命他為軍事總管。不久去世,死因不明。他死後俄羅斯王遷都到了托爾若克,並任命聖人布拉為新的軍事總管。
  • 加里多二世:最後一位獨立的羅馬教皇,被神羅皇帝弗爾克瑪驅逐。後攜帶巨款不知所終。傳說他逃離羅馬時帶走的財寶無窮無數,數十倍於當年退位隱居的巴格一世的財富。後來的大航海時代中有不少勇士為了這位教皇的財富而出海冒險。
  • 雅歐特爾:阿茲特克皇帝,從遙遠的西方大陸度海而來,登陸的第一戰就遇到了巴格皇帝統治的不列顛,征服大陸的夢想只能化為泡影。阿茲特克人經過數年的征戰,終於在伊比利亞獲得了一小塊領地,成為了歐陸中的一個普通國家。
  • 拉烏法家族:取代了法蒂瑪王朝的家族。在還是法蒂瑪王朝封臣時曾與神羅皇帝弗爾克瑪結為親家,當拉烏法取代法蒂瑪,弗爾克瑪也奪取羅馬後雙方翻臉。此後拉烏法王朝一直試圖奪取耶路撒冷。多次被不列顛帝國擊敗

概念

  • 格拉摩根:
  • 瓦拉幾亞:
  • 五大騎士團:
  • 攝政:
  • 萌萌島:

語錄

其他項目

(待補完)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