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鱗甲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Military.pn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軍事類條目☆Huu~Ah\(^O^)/
萌娘百科軍事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鱗甲
名稱 鱗甲
別稱 絣甲、綴甲、綴衣甲
種類 鎧甲
原料 鐵、皮革
使用年代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13世紀
出現地點 西歐諸國
裝備階級 拿軍旗的士兵或士官

概述

鱗甲是用眾多鱗片狀金屬片綴在一起組合而成的鎧甲。依照形狀與綴法分出不同種類,也叫做「絣甲」。其中以皮繩把長方形薄金屬片板縫合在一起的鎧甲叫做「綴甲」。把金屬或角製小片一層一層縫在布衣或者皮甲上的叫「綴衣甲」。

歷史

西方鱗甲

鱗甲的歷史十分古老,據說是由進入到北美索不達米亞的胡里人(Hurrians)士兵是最早使用鱗甲的[1]。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是把板狀金屬片綁在一起的東西當作鎧甲使用,後來傳到赫梯、亞述、小亞細亞的斯基族士兵等。這個時代使用的鎧甲以綴甲為主。當時,波斯北部的斯基族身穿厚重的綴甲,手拿名為戰鎬的投槍進行遠征。

到了古希臘、羅馬時期,士兵們有了加重裝備的傾向。12到13世紀的西班牙騎士會在鎖子甲外面再套上綴甲衣。與一般士兵相比,這個穿着以士官為主。在此之後,鱗甲還一直使用到拜占庭與法蘭克帝國時代。

不過在西班牙達到全盛期的十字弩出現後,人們開始研發更優秀的鎧甲,出現了在布匹或者皮革背面釘上鐵板的板甲衣,鱗甲也開始的新一輪的改進,之後的鱗甲擁有和札甲等同的防禦力,但是價格和重量也隨之增高,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這種類似的小甲片(相較於板甲)盔甲。

中國鱗甲

商代鎧甲說它是鱗甲很牽強,但它是鱗甲的祖先

商代的鎧甲多為皮甲和布甲,覆蓋身體 的重要部位。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

秦代鎧甲(初具特徵)

秦將軍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南北朝時代明光鎧(繼承發揚)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有許多細小的鱗片,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隋甲(逐步進化)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代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

唐甲(繁榮昌盛)

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國鎧甲(延承傳統)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順帶一提,此時還出現了一種用紙積層堆疊用作甲片的「紙甲」,由於防禦力良好、輕便以及成本低廉,因此直到清朝也仍然在使用。

遼武士鎧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重型鐵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

元武士鎧甲(巔峰時期)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 ,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清甲(開始沒落)

清代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遼武士鎧甲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同時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

具有本屬性的典型角色

此處僅列舉幾位具有本萌屬性的典型人物作為示例。
Moegirl is watching you.jpg
此處列表只是列舉具有本萌屬性的幾名典型人物(注)作為示例。
請不要向本列表大量添加、羅列人物。

維基亞衛士——騎馬與砍殺

註釋

  1. Bronze Age Military Equipment by Daniel Howard 第四章 arm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