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馬太效應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福音》25章29節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馬太效應
其他表述 兩極分化、積累優勢、贏家通吃、良曲無人、佳作無人
用語出處 經濟學、社會心理學
相關條目 網紅ImbaIP經濟聖經

馬太效應指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弱者更弱,強者更強」,即兩極分化的現象。該用語經常被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進行運用。

簡介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一個科學界常見的例子,來概括兩極分化這一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後來他將此現象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並將其命名為馬太效應

實際上馬太效應可以看作一個趨勢理論的假說。

名詞出處

《聖經·馬太福音》的第25章14-30節講述了一個寓言,寓言的內容生動體現了「少者更少,多者更多」的思想,而馬太效應正是因此而得名的。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着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作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着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原因

其實從聖經原文來看,有時候馬太效應的出現是因為較弱一方自身的實力不夠,而較強一方可能帶有較強的佔有欲,因此就會有類似的狀況。但當今引起馬太效應的原因實際上十分複雜,包括初始狀態的隨機微弱差異被蝴蝶效應放大後成為不可消除的壁壘,引發起點公平也不一定能保證結果公平的討論。

實際上馬太效應也體現了部分人的辯證思維缺乏,忽視了部分領域中後來居上的情況,即「後發優勢」。

現象實例

三次元實例

由於馬太效應本身就是用來描述各種情況下,兩極分化社會現象的用語,因此在三次元中的示例可謂數不勝數。

  • 經濟:城鎮與農村人均收入的擴大、貧富差距的擴大、壟斷行業工資過高等
  • 社會:城鎮與農村的教育水平差別很大、殘障人士更容易失學、社會弱勢群體被欺負等
  • 教育:中學中多見「培優班」但少見「補弱班」、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容易被老師照顧等
  • 科技:有機化學合成反應中的馬氏定則等

在ACG圈中的表現

在ACG圈中,最能體現馬太效應的地方之一就是各視頻網站和社區。

bilibili為例,無論什麼分區,觀眾們在首頁推薦中看到的一般都是已經大有名氣的知名up主,從nico、YouTube等國外視頻網站出道的入駐up主、以及獲得各種個人/企業認證的官方號,但很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B站的知名up主中,有相當一部分在早期由於各種原因積累了可觀的人氣,並形成了巨大的粉絲群體,所以一旦有視頻投稿就會迅速積累大量的播放、收藏、硬幣等,也就很容易被頂上首頁推薦,甚至登上分區或全站排行榜。久而久之,知名up主的粉絲群體和觀眾的普遍收看目標都被固化,很多人習慣於「只看熟悉出名的up主」,對於最新投稿和推薦中的怪物新人更是懶於發現,馬太效應就在B站逐漸形成。由於B站的現狀和馬太效應的加持,當今多數作品質量過硬的新人都無法得到足夠的曝光度,就算抓住了所謂的最佳投稿時間和觀看時機,也很難把投稿人氣提高到一定程度,因此就常常能聽到「新人在B站生存太難」、「良作/良曲/神作無人」等類似發言。
大約從2016年開始,流量逐漸取代質量成為了衡量網絡內容「價值」的主流標準,流量一詞也和IP經濟一道成為網絡流行語。在流量為王,質量靠邊的現狀下,網站和社區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不再僅僅是前文所述的靠過硬質量贏得人氣的創作者(當然這類人已經擁有了大量的關注度),有時跟風蹭熱度營銷號等要素也成為使創作者迅速獲得大量流量的途徑。而在這種情況下,馬太效應就表現為「有流量的up主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度,而沒有流量的up主,再優秀也不能出人頭地,一戰成名」。雖然在這期間,B站也舉辦了不少投稿活動,如鬼畜區黃綠合戰、Vsinger歌曲創作大賽、遊戲演奏家、創想無雙、創作新秀獎、新星計劃等,但從實際的效果分析,大流量up主的人氣延續、極少數分子的暗箱操作和絕大多數參與者的石沉大海都是這類投稿活動的標準結局。

除此之外,馬太效應在ACG圈中也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除了純靠運氣的遊戲之外,其他各種有競技元素的遊戲都普遍帶有「積累優勢」的設定,即贏的更容易再贏,輸的更容易慘敗

影響

馬太效應實際上對人心理和精神是具有雙向影響的。從消極方面看,在各平台處於弱勢群體的新人,由於很容易受強勢的大佬和流量黨的影響而使自己放棄變強的努力,因此也就容易形成越弱越不想行動,越不想行動越弱的惡性循環;但如果能夠把握其積極一面,通過不懈的努力提升實力和關注度,使自己走上逐漸變強的良性循環,那麼它的正效果就能被發揮到極致。但問題是很少有人具有能夠使自己真正變強的毅力,再加上當今的流量勢力實在是過於強大而頑固,所以想真正利用好馬太效應的積極效果還是很不容易的。

具有本屬性的人物代表

(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