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幻想曲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Disney Logo.jpg
米斯卡,穆斯卡,米老鼠!歡迎您參與完善達斯·米奇相關條目——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統治世界的邪惡老鼠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幻想曲
幻想曲.jpg
原名 Fantasia
常用譯名 幻想曲
導演 塞繆爾·阿姆斯特朗
詹姆斯·阿爾加
比爾·羅伯茨
保羅·薩特菲爾德
監製 華特·迪士尼
編劇 喬·格蘭特
迪克·休謨
主演 蒂姆斯·泰勒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製作公司 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
發行商 雷電華
片長 124分鐘(原版)
115分鐘(1946-1990)
產地 美國
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
上映信息

1940年11月13日(美國)

《幻想曲》(英語:Fantasia)是迪士尼第三部動畫長片,第一部音樂電影。

原作簡介

這部動畫電影由八段音樂組成,七段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並由美籍波蘭裔指揮家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作曲家蒂姆斯·泰勒主持。其中的《魔法師的學徒》本來是Silly Symphony的一部短片,因為製作費用太高而加入《幻想曲》,並按照更高的標準製作。通過Fantasound技術,《幻想曲》是歷史上第一部立體聲電影。

由於電影上映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面爆發,因此電影無法在海外獲取票房,導致影片嚴重虧損。在這之後它重新上映了數次,但是片段有所刪改。1998年入選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佳電影」名單。

劇情簡介

電影開頭首先由蒂姆斯·泰勒做介紹,隨後由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登台指揮。

D小調托卡塔和賦格

這一部分屬於第三種音樂,從管弦樂隊逐漸過渡到抽象風格的動畫場景。

胡桃夾子組曲

此部分包括「糖果仙子舞曲」,「中國舞曲」,「阿拉伯舞曲」和「俄羅斯舞曲」,場景從四季交替到萬物的舞蹈。

魔法師的學徒

這一部分是米老鼠首次出現在一部長片裡,故事改編自歌德的十四行詩《魔法師的學徒》,米老鼠扮演主角,一個膽大但是笨拙的徒弟。在結尾處,米老鼠和斯托科夫斯基的剪影相遇,米老鼠對後者表達了敬意。

春之祭

這一部分描繪了地球從生命誕生到恐龍滅絕的歷史,摘取了原曲中的一段。

中場休息

這一部分中樂隊休息,一位樂手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屏幕上出現了樂器的波形。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這一部分的場景來自古希臘神話,講述奧林匹斯的眾神和動物們慶祝節日,直到被宙斯的閃電打破了歡樂的節奏。

時辰之舞

這一部分採用了芭蕾舞劇的方式,鴕鳥、河馬、大象和鱷魚們跳着芭蕾舞,直到它們一起起舞,宮殿倒塌為止。

荒山之夜

這一篇是全片的收尾,在女巫的安息日,切爾諾伯格在荒山頂端甦醒,召喚眾妖魔鬼怪進行着狂野的舞蹈。直到被早晨的鐘聲打斷,故事結束。

聖母頌

《聖母頌》和《荒山之夜》之間沒有間歇,兩段合在一起。此段為一隊點着火把的僧侶穿過黑暗的叢林,到達綠色的彼岸,故事隨之結束。

製作相關

起源

1936年,迪士尼注意到米老鼠的人氣開始下滑,決定製作一部基於十四行詩《魔法師的學徒》,使用保羅·杜卡斯的同名音樂的米老鼠動畫。這並非迪士尼首次將古典音樂運用到動畫中去——在之前的Silly Symphony系列短片裡,一些動畫就已經用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但是迪士尼希望超越自己過去的小打小鬧,製作更進一步的動畫。在1937年,迪士尼在好萊塢的一家餐廳遇到了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斯托科夫斯基,並給後者講述了他的打算,斯托科夫斯基表示了同意合作的願望。

1937年10月26日,迪士尼得到斯托科夫斯基的正式回應後激動地寫道:「我們都對斯托科夫斯基要來一起工作的想法感到興奮,斯托科夫斯基和他的音樂,同我們最好的媒體作品結合,不僅意味着成功,也會帶來一種新的電影方式。」迪士尼此時已經開始構思故事大綱,同時集合最優秀的動畫家來按照長片的水準製作動畫。

1937年12月16日,迪士尼和斯托科夫斯基正式簽訂協議,允許後者帶領一支完整的交響樂隊錄製音樂。迪士尼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卡爾弗工作室組建了一個舞台,1938年1月9日午夜,85名好萊塢的音樂家在這裡錄音了3個小時。此時,《魔法師的學徒》成本已經節節攀升,幾乎是一般的《Silly Symphony》短片的三倍多,羅伊·迪士尼希望弟弟華特能夠控制一下成本,但是華特很有信心,認為這會是一個新的樂隊概念,會帶來一場高品質的音樂會。

1938年2月,迪士尼開始決定將其發展為長片,迪士尼和斯托科夫斯基計劃為電影安排一位司儀,並讓他介紹片中的不同片段。兩人最後認為紐約愛樂樂團的評論員蒂姆斯·泰勒是最佳人選。1938年9月3日,泰勒被要求來到迪士尼的工作室,兩天後泰勒乘火車離開紐約前往洛杉磯。

發展

在音樂篩選的最後一天泰勒及時趕到了,並和迪士尼製作組的編劇喬·格蘭特和迪克·休謨進行了商討,並和斯托科夫斯基和其他負責人交換了意見。迪士尼則對這些討論沒有起到貢獻。在一次討論中,迪士尼希望他們為「以史前動物為主題」的一段找一首音樂,一開始小組考慮的是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但是泰勒決定啟用《春之祭》,迪士尼很滿意地同意了。就這樣,製作者們繼續篩選音樂,在1938年9月29日,60多名迪士尼藝術家們在一起開了一次兩個半小時的鋼琴音樂會,曲目大部分是最後定下的。第二天早晨,九首音樂被選中了,它們分別是《D小調托卡塔和賦格》、《胡桃夾子組曲》、《魔法師的學徒》、《春之祭》、《時辰之舞》、《貝加馬斯克組曲:月光》、《西達利斯與牧神》、《荒山之夜》和《聖母頌》。其中《貝加馬斯克組曲》和《西達利斯與牧神》後來被刪除,後者最後被《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取代。斯托科夫斯基對此感到不滿意,但是泰勒贊同了。

動畫中有超過500個角色,使用了約1000人製作。在某一段完成前,主體色調和音樂的情感相對應。

特點

不同於以往的動畫,《幻想曲》首次將古典音樂和大型動畫結合,這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從古典音樂的角度來說,古典音樂是人類史上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不會隨着時間發展而不再有活力的。但是,古典音樂本身也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其高深的意象難以被一般大眾理解。《幻想曲》讓動畫服務於音樂,起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同時,《幻想曲》也不同於現在的廣告片或者AMV,作為電影它保留有完整的劇情,並能和音樂理想結合。

上映

第一次路演於1940年11月13日在百老匯開始,當即收入火爆,以至於不得不雇了八名接線員來處理電話,並租了一家相鄰的店鋪來售票,首晚的收入捐給了正在和德國納粹對抗的英國人民。這次路演最後持續了五十七周,此外還在美國其他12個地方進行了路演,包括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費城、底特律、水牛城、明尼阿波利斯、華府和巴爾的摩。在1941年雷電華決定發行後,路演仍然持續了一段時間。由於偏高的路演成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迪士尼的虧損比《木偶奇遇記》還要嚴重。

1942年雷電華決定上映劇場版,但是做了剪輯。1942年的版本只有一小時20分鐘,1946年的重映版又增加到一小時55分鐘。這些版本都是單聲道。

到50年代,原來的底片狀態開始惡化,工作室利用剩下的Fantasound系統進行了複製。1956年2月7日,工作室使用一套可變鏡頭修改了影片的長寬比,以適應更多新的電影院。修正後只有邊緣的部分物體被拉伸,而主體長寬比不變。1963年2月20日,Fantasia重新發行了一個立體聲版本,它比1946版長了56秒,原因不明。

1969年12月17日,幻想曲再次發行。這一次採用了一幅比較迷幻的海報(如前畫廊所示),在當時崇拜迷幻的大學起到了較大反響。1977年4月15日再次在全國範圍內重新發行,由於雷電華自1946年後沒有發行這部電影,因此片頭的發行商標誌變成了博偉影視。

在1982年和1985年的發布中使用了杜比立體聲錄製的全新音軌,重新錄音的版本由艾爾文·科斯塔指揮121人的管弦樂隊和50人的合唱團錄製,花去了100多萬美元。為了儘可能還原斯托科夫斯基的音色,科斯塔對樂章進行了仔細編排。不過,他用尼古拉·科爾薩科夫的《荒山之夜》標準版替換了斯托科夫斯基的版本。蒂姆斯·泰勒的報幕被休·道格拉斯(1982)和蒂姆·馬西森(1985)取代。

1990年10月5日,經過了兩年的修復後,原汁原味的《幻想曲》終於得以重返影院來慶祝它的五十歲生日。修復的底片是1946年的原版,每一幀都進行了修復,連上色用的顏料都是1951年產的。由於《春之祭》的開場已經丟失了,所以迪士尼教育片《A World is Born》的開場被採用了。電影放映時都配備了特別的立體聲系統,採用1.33:1的原始長寬比。斯托科夫斯基指揮的音樂使用了1955年的音軌重新製作,並消除了雜音。此次發行共收穫了2500多萬美元。

其他發行

《幻想曲》的原聲大碟是1957年發行的,因為一開始斯托科夫斯基拒絕迪士尼發行唱片,除非給費城交響樂團支付版稅。這也是迪士尼歷史上發行過的最長的原聲大碟。重新製作的CD版在1991年發行。

《幻想曲》的家庭媒體版一共有三個,第一版基於1990修復版發行,第二版在2000年和《幻想曲2000》在DVD上發行,2010年發行了全新修復的幾個版本組成的BD,這也意味着歐洲觀眾終於看到了路演版。2011年起,迪士尼宣布暫停發售,《幻想曲》進入「迪士尼寶庫」。

《貝加馬斯克組曲》的片段最後被剪輯出了電影,其中的一部分出現在《為我譜上樂章》裡。1992年完整的底片被發現,經過修復後在2000版DVD里發行。

評價

在發行時,《幻想曲》收到了影視界的好評。《洛杉磯時報》評論稱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電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和《芝加哥論壇報》也紛紛給出了積極評價,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都出席了首映式。

對《幻想曲》的負面評價大多來自古典音樂界,作為唯一一位在世的且音樂被引用的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對斯托科夫斯基針對《春之祭》的刪改感到不滿,並評價道「簡化的樂譜並沒有挽救音樂演出,令人無法忍受。」其他古典音樂家也認為,使用動畫來呈現古典音樂,會固化其意象、破壞古典音樂的完整性。作曲家維吉爾·湯姆森雖然讚賞了Fanasound系統逼真的音質,卻對斯托科夫斯基的品味感到不滿。此外,過高的路演費用讓一些觀眾感到失望,還有幾位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被《荒山之夜》裡的惡魔嚇壞了。即使今天,《幻想曲》仍然受到各界人士的兩級評價。

爭議

20世紀60年代,《幻想曲》中涉及種族歧視的幾個片段受到了起訴,除了特別發行的完整版以外,一般的版本裡都將這幾個片段刪除了。

1992年,費城交響樂團起訴了迪士尼集團和博偉家庭視頻公司,認為未能收到足夠的家庭媒體版權稅,1994年雙方在庭外和解。此外,英國音樂出版商Boosey&Hawkes在1993年起訴迪士尼,聲稱當初斯特拉文斯基沒有授權迪士尼在影院外的媒體中使用他的《春之祭》,1996年他們受到了美國地方法院的支持,但是1998年他們最後敗訴。

衍生作品

續集

最初迪士尼希望《幻想曲》作為一個數年後就會重映的系列,每一個版本都會加入新的內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下,他的願望化為泡影。

1980年,迪士尼公司開始研究被稱為《Musicana》的動畫電影,它將融合古典音樂、神話、通俗音樂、現代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最後這個項目沒有進行下去。

1990年迪士尼開始製作動畫電影《幻想曲2000》,這一次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和指揮詹姆斯·萊文合作,《幻想曲》中只有《魔法師的學徒》被保留了下來。

2002年第三部幻想曲開始開發,名為《幻想曲2006》,在2004年後再次進入擱置狀態。

真人版

《魔法師的學徒》和《胡桃夾子》已經被迪士尼改編為真人電影《魔法師的學徒》和《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此外《荒山之夜》也有望被改編。

遊戲版

1983年Atari在2600遊戲機上發行了遊戲《魔法師的學徒》。

1991年Infogrames開發的橫板過關遊戲《幻想曲》登陸了世嘉MD,玩家控制米老鼠尋找丟失的音符。

《傳奇米奇》的一些片段基於《幻想曲》的部分場景,包括《魔法師的學徒》和《荒山之夜》。

SE和迪士尼合作的遊戲系列《王國之心》裡出現了《幻想曲》的人物「切爾諾伯格」、「Yen Sid」等人,也有一些場景基於《幻想曲》。

《幻想曲:Music Evolved》是Harmonix的一部遊戲,採用體感設備讓玩家跟着節拍音樂,影響虛擬場景和人物。其中也有一些現代的通俗音樂,包括「皇后樂隊」和布魯諾·馬爾斯的音樂。

《迪士尼無限》裡有頭戴巫師帽的米老鼠。

主題公園

形似「米奇巫師帽」的迪士尼好萊塢影視城自2001年起是佛羅里達州迪士尼世界度假區的一個景點,直到2015年被拆除。同樣位於這裡的還有「幻想曲花園」,這是一個迷你高爾夫球場,每個洞裡融合了電影中的人物與群體。

在其他迪士尼樂園裡也有基於《幻想曲》的場景和人物。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