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风物志

萌娘百科,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萌娘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神都夜行录LOGO.webp
梦象五载,永好千秋。这里是大唐天宝年间的神都降妖司
欢迎正在翻阅「降妖司辑录」的降妖师更新有关纪录。条目所引游戏内数据仅供介绍,著作权属于网易。本页最后修订于2023年12月21日11:20(UTC+8)。

本界面为手游神都夜行录风物志书斋/书架」有关信息收录界面。

解锁/更新

  • 2022.8.18 书斋之中的风物志近来似乎有些新的收录。
    • 太白实装,更新地方志「碎叶城」、「蜀道难」;民俗志「李杜」、「青莲居士」。
  • 2022.9.8 中秋佳节至,清辉盼团圆,此情千古同。书斋之中的风物志近来有些新的收录。
    • 更新民俗志「中秋节」。
  • 2022.9.29
    • 更新民俗志「重阳节」。

地方志

河西古道——风沙下的历史

河西古道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横跨两千余里,商贾络绎不绝。

自汉武帝时起,河西古道即正式纳入中原版图,起到贯通中原与西域的作用,素有丝绸之路美称。

「文皇帝登基以来,陇西贺兰氏兼并诸戎,纵横漠北,已逾百年。」

——隋末无名氏

青丘——狐族圣地

青丘是九尾狐族涂山氏发源之地。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时,路经涂山一带,偶遇涂山氏女。二人一见钟情,大禹立誓治水成功后,定要娶此女子为妻。

传闻,此女乃是传说中的九尾天狐一族。禹治水成功后,如约在桑台迎娶了涂山女,成就一段佳话。又有传言青丘即长洲,乃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十仙岛之一。

汉代东方朔作「十洲记」云:「长洲一名青邱,在南海辰巳之地...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邱。」

妖市——神秘地下市集

妖市隐于神都洛阳之下,是妖界十大妖君之一河伯的领地。

千年前,昆仑墟忽而崩塌,整个妖界震荡不已,西王母青璃遁入轮回,不知所踪,其下十大妖君各自为主,分崩析离。为守护自己的族人,河伯悄入洛阳,建妖市于洛阳之下,以供族人生存。

这里不仅可以交易这世间所有的一切,更是两界消息最灵通之地,诸多降妖师亦常潜入此地,打探买卖有关妖的一切消息。

大运河——血汗的结晶

隋炀帝欲行自奋之智,倒行逆施,征百万人丁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自洛阳起,北至涿郡,南至余杭,甚是壮观。然隋炀帝只顾巡游玩乐,对运河却少有疏浚。隋末时期,烽烟四起,大运河多处堵塞,无法行船。

入唐以来,各明帝贤相对大运河加以整修疏浚,恢复了航道通行。河岸两畔歌舞升平,大唐南北五谷丰登,皆拜大运河所赐。

洛阳——盛世神都

易经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历史的沉淀,有九朝古都之称。

在唐代,洛阳与长安并称二京,人皆美之「神都」。唐太宗改洛阳为东都,建紫微宫。唐玄宗生于洛阳,在位时多次幸临神都。

在政策的扶植下,盛唐的洛阳人口多达数百万,西连丝绸之路,中贯大运河,神都洛阳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贸易的要塞。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

杏花村——唐代酒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禁酒令被废止,民间百姓开始酿酒以自娱。及至盛唐时,歌舞升平,百废俱兴,酿酒之风盛行,一时间酒文化风靡各地。

杏花村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有着上百年的酿酒历史,坐拥酒肆数十家。杏花村村民摘采杏花,浸以清冽甘甜之水,用大缸酿制百日。开缸之日,酒香四溢,常引得无数羁旅之人为之驻足。

晚唐诗人杜牧途经杏花村,作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碎叶城——安西之镇

魏晋南北朝时期,禁酒令被废止,民间百姓开始酿酒以自娱。及至盛唐时,歌舞升平,百废俱兴,酿酒之风盛行,一时间酒文化风靡各地。

杏花村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有着上百年的酿酒历史,坐拥酒肆数十家。杏花村村民摘采杏花,浸以清冽甘甜之水,用大缸酿制百日。开缸之日,酒香四溢,常引得无数羁旅之人为之驻足。

晚唐诗人杜牧途经杏花村,作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蜀道难——剑阁之险

被玄宗召入洛阳之前,太白游历巴蜀,行之有感,作《蜀道难》舒怀。全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峥嵘瑰丽、浪漫迷离。

诗以蜀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为引,写「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将蜀道之高、之险、之恐映入眼帘。

后时任太常少卿贺知章阅之,解腰间金龟换酒,邀太白同饮。并赞叹道:「子,谪仙人也!」

民俗志

大唐三绝——惊才绝艳之士

据「独异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裴旻丧母,请画圣吴道子于神都天宫寺作画,以资冥助。吴道子答:「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

裴旻当即脱去孝服,持剑起舞。一时之间走马如飞,左旋右抽。忽地,裴旻将剑抛向高空,离地数十丈,旋即又举起剑鞘。只见飞剑不偏不倚,正入鞘内。吴道子叹为观止,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自此,裴旻的剑舞与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一并,被御封为「大唐三绝」。

唐宫乐舞——曼妙的艺术

乐舞乃千古传承的艺术瑰宝。始于西周,兴于西汉,盛于大唐。贞观年间,唐宫廷乐舞名扬天下,太宗感慨而言:「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相传,唐玄宗一日梦游月宫,见众仙女身穿羽衣,翩然起舞。梦方醒时,玄宗依照月宫乐曲自创一曲,宛如天籁。杨贵妃伴乐而舞,衣袂飘飘,玄宗大喜,赐名「霓裳羽衣舞」

唐代歌舞风行,无论皇室贵族或士大夫,每宴游,必有舞。时人观谢阿蛮之凌波舞,留诗云:「凌波一舞动天下,京洛阿蛮艳芳华。」

沐浴——隆重的礼仪

古时候,沐浴是颇具仪式感的高雅之事。「说文解字」有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故洗澡沐浴实为四件事,四字各有所示。

寒冬时分,唐代贵族多以温泉浴驱寒。唐皇室常于温泉附近兴建宫殿。唐玄宗于骊山修华清池,雄伟宏大难以名状。

唐代时分,热衷沐浴的不止有达官贵人,百姓亦视沐浴为典雅之事,将沐浴融入了节日当中。知名节日「端午节」又称「沐兰节」,人们以兰草制成浴液,浸于其中,其乐融融。

阴阳眼——感知大千世界

阴阳眼是人类独有的心灵知觉,乃是连接「灵力」、「魂魄」与「自我」的桥梁。

人中有得道者,世人称其为「降妖师」,可开阴阳眼,能明察秋毫,发觉万物中蕴藏的灵力。更有甚者,修为深厚的降妖师可透过阴阳眼,洞察有生之物的思想与情绪。

大千世界灵韵充沛,在不同降妖师眼中,呈现为不同的景象。阴阳眼下所见,实为内心之修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杜——诗仙与诗圣

天宝三年,二人于洛阳相遇,引为知己。后相约同游梁宋,醉眠共被,飞诗青云。世事零乱分别后,亦常写诗相赠,遥寄「三夜频梦君」之深厚情义。

李白谪仙之名广传,其诗作飘然入道,不似人间之作,故被后世称之诗仙。杜甫诗作着眼于家国苍生,诗出如史,德入至圣,被后世称之诗圣。

李白诗的浪漫飘逸、瑰丽雄奇和杜甫诗的纯挚仁厚、真切深远,为后世诗风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流派。此后千载诗坛璀璨,大唐的两颗明珠一直悬空衍光,寂照千古。

青莲居士——李白的字号

唐时,万邦来朝,文化包罗万象且繁荣,儒释道三教并行。「青莲」之意象,渐受佛典如《维摩诘经》等影响,得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之意。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非系于出之清廉乡,而多是缘由于此。

李白之一生入于儒,出于道,游乎禅。身虽入世心却超然物外间,故而常以荷花自拟。爱荷花清美之形,更爱其出尘之性,诗中青莲之咏不知凡几。少时作「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暮时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除了青莲居士之号,太白之字乃因其母夜梦太白长庚星而取。可不为「天上谪仙人」?

中秋节——此情千古同

“中秋”一词由来已久,自先秦以来民间即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等祭月仪式。魏晋时期登楼赏月已逐渐演变为重要的中秋习俗。
在唐代初年,中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官帝皇赐宴,君臣同乐。上至官僚戚里,下至庶民百姓,均可在中秋假期归家团圆,赏月拜月,祈求子嗣、姻缘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玉露初凉,金桂飘香,文人们赏月玩月,吟诗作赋以抒胸怀。广寒月桂的传说,承载着世人美好期盼与瑰丽想象,流传千年。
银蟾离海,万里清晖,人间此夜共团圆。

重阳节——九月初九

古时纪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九月为戌,戌为火库。「大火」心宿二随苍龙七宿隐于地面,火神的休眠意味着秋去冬来。此时天地处于乾坤转变之中,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乃至天朗气清,五谷丰登,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好时光。古人因此认为「大火」的离去是值得纪念的。同时「九」为阳数之极,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两阳数相重合,故曰「重阳」,乃良辰吉日。
唐代以来,重阳则被正式定为「三令节」之一的节日,唐人们举家登高插萸、祭祖怀思、饮宴祈寿,无论宫廷抑或民间。丰收之时举行的这些仪式,蕴含着祗敬感德、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深邃文化内涵,今来古往,传承千秋。

典章志

都护府——广袤疆土的保障

都护府是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类似今天的自治区。唐朝疆土辽阔,为治理广大边疆地区,朝廷设六大都护府,分别为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

其中,安西都护府历史悠久,辖区幅员辽阔。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起,到唐宪宗元和年间为止,共存约170年,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等地。

都护官列二品,职务涉猎颇广,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事宜,皆为其所统。

官品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以后直至清末,三省制有所更迭,但是六部制一直沿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显著提高了皇权。一方面,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有此制度为保障,皇帝得以手握大权,心系天下。

注释与链接